平顶山市新华区:深化改革 机制赋能 开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新局面
近年来,平顶山市新华区采取系列创新举措,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五育”并举等方式,构建了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实施“三项举措”,推动管理“提效”
实施优质学位扩充行动。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供给机制,出台《解决城区大班额工作方案》,分区域调整学校布局,加速优质学位扩面增量。近年来,先后投资1.1亿元改扩建中心路小学、整体重建五十五中学,区委、区政府院腾挪开工新建光明路小学北校区,新增学位2690个。今年,开工重建建设街小学,预计新增学位660个。另外,投资6656万元,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偏远薄弱学校进行提档升级,吸引回流生源450人。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首次实现零大班额。
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2021年以来,聚焦重组、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三种途径,践行“1+X”集团化办学扩容改革,纵深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融。目前,已成立教育集团8家,融入改革学校18所,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3.1%,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先后创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3个。
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出台《新华区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评估细则》,利用3年时间,在全区培育一批教育理念科学、学校管理规范、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效明显、社会声誉良好的“新优质学校”,实现“让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优质”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创新“四项机制”,推动师资“提优”
课堂教学共研机制。成功申报国培计划“一对一”精准帮扶项目。发挥名师辐射效应,建立名优教师引领下的教、研、训一体化课堂教学共研机制,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建立教师、班主任梯级发展体系,先后推出中原教学名师、中原名师5人,省级名师、骨干教师197人,市级名师、骨干教师301人,区级名师、骨干教师445人,省级名班主任4人,市级名班主任26人,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131人。
师资力量交流机制。以“县管校聘”改革为契机,建立城市名师“下乡带队”、农村教师“进城挂职”、新任教师“跟岗学习”三种师资力量交流机制,为薄弱学校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让新任教师尽快适岗适教。目前,城乡交流校级干部9人、教师101人。
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出台集团化办学捆绑考核办法,根据集团化办学年度考核指标,进行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将干部挂职与教师支教经历作为干部提任、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优选优的必备条件,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
教师遴选入编机制。在建立常态化教师补充机制的基础上,实施教师遴选入编计划。每年招聘一批教师,每年举行一次入编考试。近年来,先后招聘教师312人,遴选入编教师248人。最大程度落实制度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落实“五育并举”,推动育人“提质”
坚持德育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体制机制、核心素养、全域环境、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深入推进综合育人改革,探索“五育融合”视域下“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出台《新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构建家校社等全环境育人“生态圈”。
坚持智育固本。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构建共研共进教研新体系,依托集团化办学,促进学校管理互通,教研教改互学,业务培训同频,资源共建共享。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推动育人方式转型,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活动,切实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先后推出国家级优质课13节、省级96节、市级225节。
坚持体育强基。今年以来,各学校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融合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校园特色元素,高质量实施每天两个30分钟大课间活动,确保每天两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先后创建国家级足球试点学校14所、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2所、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1所,河南省网球、体操、足球传统学校各1所。
坚持美育化人。实施美育浸润校园计划,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各学校聚焦校园沉浸式阅读场域、科技长廊等小景打造,构建有美感、有细节、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的美好校园,打造“一校一品”品牌项目,先后创建国家、省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2所,省级标准化管理特色校、示范校6所。
坚持劳育锤炼。各学校着力建立“耕读园”劳动体验场所,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日常化、多样化、清单化,先后创建省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1所、食育试点学校3所。
(平顶山市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