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生活不过是见招拆招

  “导员,我怀疑我的脑子被戏精附体了!”小A冲进办公室时,手机里正播放着《2025最难就业年》的短视频,“您看!我明明在复习教资考试,大脑却满是考场忘带笔、试讲忘词、考官冷笑的高清画面.......”

  我看了眼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复习计划和“逢考必过符”,突然想起最近流行的心理现象——预期性焦虑——这届年轻人把焦虑变成了行为艺术,在朋友圈上演“大型生存焦虑真人秀”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预期性焦虑,并分析一下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

大脑的“焦虑戏精模式”

  “预期性焦虑”这个心理学概念,是指对未来的担忧,担心坏事随时发生,以及害怕不能处理好手头的事情。当我们预感到即将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行动或状况时,就会感到焦虑,这也是当我们听信脑海里5%的“坏事会发生”声音时的感受。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里说,预期性焦虑的本质是大脑杏仁核在疯狂加戏——这个掌管恐惧的脑区,总爱把5%的不确定放大成500%的灾难,这就是预期性焦虑。

  进化心理学有个冷知识:原始人每天要扫描环境200次找剑齿虎危险。这种“消极偏好”让我们祖先生存下来,却让现代人对着手机里的热搜也如临大敌,某高校的心理实验室发现,学生想象“面试失败”时的神经反应,堪比真实体验被霸王龙追赶。

当代焦虑如同大学生们的“自助餐”

  食堂里,大二男生阿凯正用筷子戳着烩面:“学姐,我?连选奶茶口味都选择困难,选错口味会出现人生选择错误连锁反应吗?”他的手机壳印着“脆皮但倔强”。

  心理咨询室的档案记录的魔幻现实:

  某同学因害怕外卖被下毒,连续三个月只吃密封包装饼干。

  某考研党每天塔罗牌占卜决定复习进度,结果抽到“死神牌”当场崩溃。

  某毕业生在招聘会门口用《易经》算卦,算出“潜龙勿用”直接打道回府。

  这种“焦虑自助餐”正在校园蔓延:

  刷1小时“孔乙己文学”兑换10点共鸣值;发“鼠鼠我啊”表情包收割20个“抱抱”;花9.9购买“焦虑解压盲盒”开出更多焦虑……这种焦虑社交就像精神奶茶——越喝越上瘾。

  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过一个经典实验:每天刷社交软件超3小时的人,焦虑感是普通人的2.7倍。

  如何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所有不确定性呢?五步脱困法将帮助我们对抗预期性焦虑。

五步脱困法:关掉焦虑脑补小剧场

  “导员,道理我都懂,可控制不住啊!”小A的奶茶终于见了底。我笑着递给她一张“焦虑五步体验卡”。

  第一步:识别喊停法

  当大脑播放“挂科→延毕→失业→流浪”的连续剧时,马上大喊“Cut!”心理学教授Judith Beck说,识别灾难化思维本身就能削弱焦虑30%。

  第二步:接纳取证法

  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事发生的概率有抖音说得那么高吗?”“最坏结果真的会死吗?”“历史上我预言准过几次?”哈佛实验证明,这种苏格拉底式提问能让焦虑降温42%。

  第三步:备选方案法

  艺术学院小帅曾为实习焦虑到爆痘,后来她准备了5个备选方案,当自由插画师接单,回家帮爸妈经营网红民宿,甚至包括去夜市摆地摊卖扇面等,用《重启人生》的玩法打破单线叙事焦虑。

  第四步:专注感着陆法

  “现在你闻到什么?奶茶的焦糖味对吧?摸摸椅子扶手,是不是有木头的纹理?”正念治疗师常说的54321法则,能让飘到未来的灵魂瞬间归位。

  第五步:焦虑专属VIP法

  设定每天20分钟“尽情拥抱焦虑”时段,其他时间想到就记在小本本上。斯坦福研究发现,结构化焦虑反而减少37%的侵入性思维。

踩着自己的舞步与焦虑共舞

  晚自习,小A发来消息:今天我脑补考砸时,最差也就是教小学生嘛!配图是她的笑脸和新改的微信签名:允许一切发生,反正我还能写段子。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比喻: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如暴风雨中的海燕,虽然危险,却能让我们飞得更高。毕竟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起舞。那些总在脑补灾难片的同学们啊,别忘了我们手里握着遥控器——是时候把恐怖片频道,换成《重启人生》的治愈版了。

  “不困于‘预期性焦虑’,不乱于‘长期犹豫不决’,不畏将来的‘万一’,不念过往的‘如果’,踩着属于自己的基本舞步安稳,如初。”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生活不过是见招拆招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樊红燕工作室主持人樊红燕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生活不过是见招拆招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樊红燕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樊红燕工作室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重点研究方向,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构建“守正、悦心、赋能”心理育人家园。依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朋辈辅导的“五位一体”心理育人工作模式,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教育引导学生守正言、守正气、守正道,形成更加完善、更高质效的心理育人体系。搭建悦动、悦聊、聊读、悦思等生命体验活动平台,让同学们在悦身、悦心中提升生命质量。引领工作室成员自身成长,在为学生赋自觉自省能力、赋减压抗挫能力、赋自助助人能力方面发挥引路人作用。探讨“家、校、医、社”协同育人模式,用专业和爱心护航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提高心理育人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