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别让考研成绩定义你

  当楼下的樱花缀满枝头时总能遇见走廊拐角背书的剪影,待到窗棂的冰花凝结成纹,备考人的保温杯沿,又覆起薄薄的霜痕。

  这场持续三百多天的马拉松冲刺后,当考场的铃声终于响起,很多同学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情绪漩涡:

  有人对着标准答案反复计算......

  有人在凌晨三点惊醒后刷遍社交平台......

  更多人捧着手机在期待与恐惧中反复挣扎......

  作为陪伴过诸多考研学子的心理老师,我想告诉大家:人生从来不是单行轨道,这场考试的结果,远没有你想象中那般重要。

如果成功上岸:警惕“上岸综合征”

  当朋友圈晒出拟录取通知时,很多同学会陷入“上岸综合征”:突然失去目标的空虚感、对研究生生活的莫名恐慌、甚至对当前生活的倦怠。

  心理学中的目标丧失理论告诉我们,当人突然完成重大目标时,多巴胺分泌会断崖式下跌。这时候与其躺在宿舍刷剧,不如立即制定“后考研计划”:提前联系导师了解研究方向,系统阅读专业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志愿者工作等。

  记住,考研成功不是终点站,只是换乘上,另一辆需要持续加油的列车。

  我们更要警惕“上岸即安全”的认知偏差。曾经有位考取研究生的同学提到:“我发现研究生宿舍楼里,焦虑的人比备考时还多。”数据显示,37.3%的研究生新生会出现适应障碍。所以,我建议准研究生们现在就开始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建立每周不低于5小时的运动习惯等。

  这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准备,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铠甲”

如果暂时搁浅:重建认知坐标系

  查到分数的那个瞬间,可能像被抛入“情绪黑洞”

  记住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真正主导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并不是事件本身(Activating Event),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Belief)。试着把“我的人生完了”改写成“我获得了深度反思的机会”,把“永远考不上”替换成“这次考试反映出我的提升空间”。

  建议准备“成长型复盘手册”

  用不同颜色标注知识盲区(红色)、应试技巧缺失(黄色)、心态波动记录(蓝色)。有位考研“二战”成功的同学在手册扉页写着:“去年英语作文没写完让我学会时间切割法,今年专业课提分25%正源于此。”同时要建立“微目标分解系统”,比如把“明年上岸”拆解成“6月前完成三轮专业课框架整理”,让焦虑具象化为可执行的操作步骤。

  要特别警惕“灾难链式想象”

  没考上研→找不到工作→成为家庭负担→人生失败。这种认知扭曲就像滚雪球,会用想象中的“未来灾难”压垮当下的你。记住心理学中的“10-10-10法则”:这个结果在10天后会影响多少?10个月后呢?10年后呢?你会发现,人生坐标系中,考研只是其中一个变量。

超越二元对立:看见第三种可能

  在咨询室常听到这样的哭诉:“为了考研我放弃了秋招和考公,现在全完了。”这种糟糕至极的思维模式恰恰是痛苦情绪的放大器。

  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提出:永远要为自己准备三个以上的人生方案。事实上,现在正是重新激活其他选项的好时机:投递春招或自主创业都不失为一种选择;准备省考的同学可以同时关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路径;想工作的同学不妨把考研积累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求职择业的有力优势。

  更重要的是看见备考过程中的“隐性收获”:清晨六点自然醒来的生物钟、被拆解成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在崩溃边缘学会的自我安抚技巧——这些能力不会因为考试结果而消失,反而会成为你未来人生的宝贵财富。就像一个考研失利后选择创业的学生说的:“备考时练就的时间管理能力,让我现在能同时推进三个项目。”

  “河流从来不会因为礁石而停止奔涌,它只是换了个姿态继续向前。”当春风再次吹过教学楼前的银杏树,你会明白:这场考试不过是人生长卷中的一道题。那些为梦想灼烧过的岁月,那些在黑暗中依然前行的勇气,早已让你成为了比分数更闪耀的存在。

本期专栏作者

信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周旋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姜金伟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姜金伟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9月,本工作室以信阳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充分整合信阳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和信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资源,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咨询师督导、个案研讨、教研科研等活动,重点工作是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职前和职后的发展提供学习和督导平台,助力豫南乃至全省心理健康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