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党建引领“三维聚力” 构建思政育人新模式

2025-03-27 17:46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河南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党建和思政引领,注重在各类学生活动中融入党建和思政元素,坚持做到学生全参与、时间全天候、场域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具有师大特色的学生工作之路,构建育人对象、育人过程和育人空间“三维聚力”育人新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学生全参与:打造育人对象新认知


  河南师范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办对学生负责、让社会满意的教育,把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生命线。


  顶层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把“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写入学生素质综合考评办法,将每个学生的思政表现纳入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规定其所占比例为15%,包括政治理论学习、爱党爱国爱校、集体公德观念、遵规守纪守法等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内容,旨在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


  活动开展依靠全体学生。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以全体学生为参与主体,如紧扣主旋律、每年一主题,面向新生组织开展的写好“三笔字”活动,为每个新生宿舍配发小黑板,帮助每一个学生养成练字习惯的同时,主动了解党和国家发展需要,自觉强化家国情怀。


  工作评价交给全体学生。学校向来重视学生评价工作,尤其注重全体学生的评价反馈,学校每年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工作考核评价,全体学生评价的权重均占50%,充分体现了学生评价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时间全天候:丰富育人过程新内涵


  河南师范大学重视学生工作过程化管理,不断丰富管理育人内涵,着力打造“全程贯通、无缝衔接”的育人链条。


  入学到毕业,贯穿成长全周期。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时,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储才蓄能、努力奋斗;每周一早晨组织升国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演讲”,全年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一年下来覆盖到全校各院(部)所有学生,引导学生切实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征兵工作连续超计划完成。


  节点到日常,浸润育人全过程。学校创新性实施“1+3青春导航员”计划,即1名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对接3名新生,大学期间在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安全宣导、生活向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等方面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四年来累计选拔1.6万名“青春导航员”、帮扶4.1万名新生成长进步;启动“微著”心理成长计划,打造线上心理资助平台,实现心理调适技能“每日一练”。


  理论到实践,深化育人全链条。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无奋斗·不青春”榜样师大学生工作表彰大会暨成长故事分享会等,编印《无奋斗·不青春——优秀学生事迹材料》,宣传先进典型成长事迹,激励广大同学勇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三、场域全覆盖:赋予育人空间新途径


  ‌河南师范大学始终按照学生在哪里、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强化场域意识,坚持一线思维,创新工作路径,力争深度陪伴,积极构建“多维融合、协同联动”的育人矩阵‌。


  强化一线思维,营造生动会师局面。学校创新实施“会师星期一”学工队伍进一线活动,即每周一早上开始,全校学工队伍300余人深入开展主题班会、经常性思想教育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思政教育,融入教室、第二课堂、网络等学生工作一线,形成了学工部工作人员与全校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及不同学院辅导员之间“四大会师”的生动局面,获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优秀成果。


  拓展育人载体,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连续承办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托新乡先进群体教育资源和豫北丰富红色文化,以深化红色教育为主线,以实践成果牵引为特色,坚持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实干精神”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品牌,全省累计40所高校近200名学生直接参与,影响带动上千名学生在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下沉组织力量,建强学生社区阵地。学校在班级正常设置党团支部的同时,适时在学生社区设置功能型党团支部,织密织牢党建网格。通过党员、团员和楼管会成员交叉任职,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强化学生参与,实现场域全覆盖。此外,学校还以宿舍为单元,推进“宿舍心灵港湾”建设,组织各“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着力在学生社区营造心理发展的良好生态。本学期开学以来,全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支部有约、博雅师魂、与雷锋对话、绿色大讲堂等活动,这些活动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先后受到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媒体30余次宣传报道。


(河南师范大学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