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双循环三导向六对接”模式 赋能畜牧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畜牧业人才为目标,以校内、校外双循环为路径,不断强化就业、问题和成果导向,着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生产临床、专创教育、职业能力的深度对接。
强化就业导向,形成“学校+”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
壮大人才链。学校精准对接岗位需求,以“就业导向、创新驱动”为新向标,抓住“学校课程”和“企业岗位”两个关键点,以校内、校外双循环创新驱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学院资源共享、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孵化、创新教材开发、多功能平台建设、行业新技术融入、现实与虚拟结合浸润式教学、技能模块开发等多个课程提质要素,建立了课程供给侧与需求侧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了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同时,打造“双师型”教师+创业导师教学团队,实现师资专创融合。学校获批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名教师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1名教师获评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评中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有效解决了畜牧业类专业学生专创教育的源头问题。
培育教育链。学校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构建“五金”赋能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建“金专”,构建彰显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紧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金课”,依托瑞派宠物医疗产业学院、派多格产业学院等,对接畜牧业产业链,确立宠物医疗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等畜牧业类专业28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4个技能大赛、6个职业标准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打造岗课赛证融通的创业型课程体系和“1+1+N”(1个任务+1个主题+N个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多要素联动实现了课程提质增效和德技并修“双引擎”育人。强化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建“金师”,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建立导师智库和优选系统,实施“一师三徒五项技能”(1个师傅带3个徒弟,教授5项技能)工程。紧扣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建“金地”,学校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教学动物医院、动物生产与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虚拟仿真中心和校企远程共享平台,实现虚实结合、软硬兼施、远近同步。写好人才培养的优质“剧本”建“金教材”,立足情景实战,开发实战教材9部、创新教材5部。
强化问题导向,打造“专业+”跨界共育实战新路径
对接产业链。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专业+”构建畜牧业类专业实战组织、团队、平台、项目、课程等,实现与产业、企业、岗位、生产临床、专创教育、职业能力“六对接”,打造了课程“实战共同体”模式,让学生从岗位的“边缘”走到了“核心”。同时,实施“专业+”多元协同,助推在校生自觉扮演动物医师等多重身份,毕业即可从事畜牧业相关工作,将岗前培训和岗位见习前置,降低了培养成本,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了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打造了“专业+”跨界共育实战新路径。为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实战教学模式,学校依托产业学院、教学动物医院和省级工程中心,通过将企业案例引入课堂、设置宠物养护等模拟岗位、开发技能大赛和创业讲堂实战化项目,着力打造融教学、科研、创业孵化、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平台。近年来,学校建设实训室13个,开发实战课程28门、教学资源4680个,组建动物医疗技术等实战团队8个,建设省级科普基地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实践期间,学生获各类省级以上大赛奖项共35项。
强化成果导向,构建“校园+”交替互融培养新模式
激活创新链。学校以成果为导向,面向人才需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技术的变革,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畜牧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引入FABE销售法则,通过展示课程体系特点(Features)、分析体系优点(Advantages)、阐述获得利益(Benefits)和使用证据(Evidence)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课程。尊重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个性化需求,构建了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三层次三模块三技能”创业型课程体系,“技能—技术—技艺”三层次体现了职业成长规律,“创业萌芽模块—实践模块—实战模块”三模块体现了创新创业规律,“单项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技能体现了能力进阶规律,开发小动物疾病诊疗等74个技能模块,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为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类专业课程,学校实施“校园+工程中心+动物医院+社区”交替互融培养新模式,在校园中锤炼学生技艺,借助工程中心、动物医院岗位轮训强化学生技能,通过社区宠物家政服务等拓展学生创业兴趣。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