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实施“品牌引领”工程 切实推动学生工作与美同行
郑州科技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扩大学生工作品牌效应,提升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品牌引领”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
党建把舵,筑牢学生工作信念之美
整合学校资源,逐步形成“四结合三工程二机制”党建品牌。把党建与校史文化相结合,通过学习校歌、征文大赛、辩论比赛、春雨讲坛、参观校史馆、主题党日活动等,身体力行地传承校风学风和学校精神。把党建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实行理论学习与红色实践双向发展,传承红色基因。把党建与社团文化相结合,定期开展“读书会”“书画展”“轮滑日”“周末青春舞台”等社团活动,以党员师生为“磁场中心”,实施“一社一品”“一支部一特色”项目化运转。把党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设“心灵驿站”,通过课程、讲座、沙龙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育心”与“育德”的融合。
实施精准育人工程,找准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实施党团共建工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与“团建发力”的双驱动。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每个学期组织学生聆听一场党的教育讲座,阅读一本红色图书、参观一次红色教育基地,参与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
健全职业发展机制,将党建工作和学校整体发展需要、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与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有机结合,优化健全育人队伍选聘、管理考核和人才储备制度。完善成长成才机制,党员教师指导学生设立自我服务目标计划,每学期进行总结评比,对表现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思政铸魂,彰显学生工作志向之美
围绕主题引导,逐步形成“每月一主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在主题沉浸式教育的框架下,学生在校四年内,学校按照“引导学生成人、教会学生成事、培养学生成才、激励学生成功”的递进顺序,以“每月一主题”对接学生发展需求,做到教育有主题、活动有内涵、人人有收获的“理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利用集教学、体验、互动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体验教学基地,借助声光电技术,将信息瀑布流、360度环幕电影、电子翻书、飞屏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把红色教育内容有机串联,给学生带来沉浸式和交互性的学习体验。
团建助推,点燃学生工作青春之美
依托红色资源,逐步形成“红色+”团学工作品牌。优化体制机制,将共青团和学生会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格局,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规划、分层实施、重点突出。与时俱进持续优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校院两级培训体系,大力推进实施团干部增能计划;积极创设条件,加强“智慧团建”系统管理,规范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做好“学社衔接”“对标定级”“推优”等基础团务工作;落实从严治团要求,规范召开学生代表大会,持续深化共青团改革,健全组织、强化队伍,持续发挥组织的引导力、向心力、凝聚力,让“红”堡垒凝聚青年。深入挖掘宣传展示红色资源,依托“青马工程”、“红+蓝”育人工程、“同频在线、共振育人”工程、“润心计划”骨干培养四大工程,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推进教育活动在团支部层面全覆盖、强特色,学校组织开展了“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活动,深入推进省级“主题示范团课”选育工作、“两红两优”评选;打造团属新媒体矩阵,夯实“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格局,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思想根基,自觉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队伍赋能,凝聚学生工作团结之美
学校优化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以思政辅导员为核心、专业辅导员为关键、生活辅导员为补充的“三员”辅导员队伍品牌。将育人职能贯穿工作始终,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学校建立以“岗前培训、日常培训、校外培训、调研实践、沙龙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体系;实施《郑州科技学院辅导员考核办法》《郑州科技学院生活辅导员选拔考核制度》;开展“感动郑科”最美辅导员、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坚持高位推进,不断优化思政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软实力”,挂牌了“启航辅导员工作室”“姚娜辅导员工作室”“乾坤职业规划工作室”,举办“素质能力大赛”“精品项目建设”“系列沙龙”等活动,多措并举,增强思政辅导员队伍素质水平的“硬功力”。在学生工作项目化的支持下,学校培育出了一批省级思政品牌、优秀学生工作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外部效应。专业辅导员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讲学”“导学”“践学”助力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拓展实践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学生获奖成果丰硕。生活辅导员入驻学生公寓,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成立综合事务服务小组。教学、管理、服务协同联动,保证“三员”队伍目标一致、同向同行。
五育并举,展现学生工作和谐之美
赋能双向结合,逐步形成“2+1”综合素质教育品牌。“2”即以“课程”和“项目”为牵引,每学期以学院为单位、以辅导员为授课主体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生社团“一社一品”项目化运转,推动社团工作规范化、学术化、品牌化。“1”即健全综合素质教育评价育人体系,围绕“五育并举”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劳动教育考核机制。学校自2010年实施“启航”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以“读、观、演、创、做”五引导系列活动为抓手,坚持人才培养中育人和育才的相统一。2016年出台《郑州科技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活动获奖标准及学生干部加分等五个一级考核指标,一学年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证书》。2021年出台《郑州科技学院综合素质测评改革方案》,在测评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测评指标使用不同的测评方法,优化了综合素质测评分值计算细则,并明确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应用范围。
实践扬帆,体现学生工作劳动之美
聚焦劳动育人,逐步形成“3+14+N”社会实践品牌。即3个品牌,14个特色、多支团队,深化“乡村振兴”支教服务队、“红色寻访”社会实践团队、“团团直播间”助农带货直播团队等省市级立项品牌,为实践育人赋能增效。14个学院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目前学校项目化社会实践团队有9支,以扶贫、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禁毒、防艾等为发力点,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三年获得团中央表彰。先后组建了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服务团队、郑州国际马拉松服务团队、世界乒联总决赛服务团队、“暖冬行动”高铁站志愿服务团队、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服务团队、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服务团队、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服务团队、河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服务队、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博览会服务队等9支服务团队,累计参与人数6000余人,志愿服务工作获得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集体嘉奖。
(郑州科技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