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深挖资源做“加法” 创新模式助“双减”“馆校结合”助力科学教育落地落实

2025-03-14 16:49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郑州市坚持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为重心,充分挖掘社会科普资源和师资力量,打造“馆校结合”模式,助力科学教育落地落实。


  一、多角度拓展社会场馆的科教支撑


  科普助力“双减”,离不开社会面科技场馆基地的支撑。郑州市以“感兴趣、有价值、能引领”为科学教育工作目标,把省、市科技馆等校外资源作为校内科学教育的牵头力量,构建“馆校结合”科普模式,让科技馆“双减”资源入校,真正解决校内科教力量不足的问题。


  打造“馆校结合”新生态。郑州市覆盖16个区县(市),组织107所中小学校签约河南省科技馆、79所中小学校签约郑州市科技馆,构建科学教育“馆校结合”试点校,并在签约校中择优选择3—5所“馆校结合示范校”,让中小学生走进科技场馆、让校外资源进入学生身边,开展“生命科学工作室”“天文探究工作室”“科学探究工作室”等,打造中小学生身边的“科技馆”,使科学知识触手可及,实现“快乐体验、趣味互动、激发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打造“馆校结合”新资源。郑州市围绕“基于展品、对接课标”理念,组织省、市科技馆对自身的馆内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根据已签约中小学校的现实需求,实行双向选择,制定一校一方案,提炼出“深度看展品、魅力科学堂、数学实验室”等8个系列课程600余个,覆盖学前到初三年龄段,构建校外与校内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打造“馆校结合”新案例。郑州市通过打造馆内馆外双向服务,实现校内校外多态科普,建立线下线上传播矩阵,不断释放青少年创新张力,形成中小学生科学运动会、深度看展品、创新教育特色活动等科普案例,全面支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现科技馆与学校教育的深度结合,促进科学教育的加强和科普资源的均衡投放。同时,郑州市将在“馆校结合示范校”的基础上推进示范校工作室建设,加强馆际联盟和联合教研,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科教资源支持,共创科普资源、共享资源成果。


  二、多方位培养科普师资的专业水准


  做优科学教育“加法”,优秀的科普师资团队是核心。郑州市直面学校、家长、学生的需求,立足省、市科技馆专业力量,以馆校融合的课程为核心,以馆员带动学校教师,建强科普展教队伍,不断加大对高素质、专业化科学老师队伍的培养力度,精准定位,科学规划,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形成金字塔式科学老师梯级培养路径。


  在馆内,通过导师制、项目制教育活动来提升科普展教队伍展教水平,由高级科技辅导员带动非高级科技辅导员进行培养,制定考核目标,任务化定向培养,形成了“20名科技辅导员+30名科学老师”的高水平、专业化科普展教团队。


  在学校,借助“国培计划”、联合教研、双师课堂来指导馆内科普展教队伍和学校科学教师水平提升,以科技馆的项目式、探究式方法增进学校科学老师的本领水平。


  在馆际,借助科普沿黄行、馆际联盟交流活动来共享共研提升,先后与宁夏、内蒙古、武汉、青海、甘肃、合肥、宝鸡、南阳、宜兴科技馆建立战略合作、推动发展。截至目前,郑州市以“启迪科学思维、点亮科学梦想”为根本任务,开展培训320期,培养科学老师25600名,与省内高校合作建立“校馆教育实践基地”,培养专业科普队伍。


  三、多维度实现科教工作的全面覆盖


  郑州市坚持“启迪智慧、共享科学、助力创新、成就梦想”和促进“品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理念,建立馆校合作机制,以点带面,以点示范,形成可复制的模式。


  打造双向服务,大幅提升支撑能力。统筹整合馆内外科普资源,拓宽科学教育领域。“走出去”——开展“馆校结合”活动,依托展品资源,开展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小Q科学探究实验课、科普剧表演等;“请进来”——指导学校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科技馆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打造三精服务,不断拓展工作成效。精心选择“馆校结合示范校”,支持桐淮小学、锦艺小学、新柳路小学开展示范创建工作;精细服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利用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通过送展品、送活动、送课程、送图书“四位一体”模式,为科技教育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提供服务,促进科普资源的均衡投放和普遍受益;精准邀请热爱科普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专家、教授、科技人才走进科技馆、走入中小学校,通过科普讲座、项目制学习等形式启迪学生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


  打造多态服务,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创新策划馆内主题科普活动,举办“郑州市中小学生科学运动会”“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参观科技展览有奖征文暨科技夏令营”“天宫课堂”地面对比实验、数独比赛、数学嘉年华、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品牌主题活动。


(郑州市教育局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