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学院:构建“十大育人”协同机制 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
商丘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协同机制,努力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同向同行,课程育人润物无声。
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施思政课“大听课、大调研、大练兵、大展示”建设工程,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落实领导干部上思政课、听思政课制度。明确各类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将课程育人纳入教学质量考核和师德师风考核。学校成立商丘学院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引进教材的审查、选用管理工作,全面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设置“第二课堂”思政教育素质拓展模块,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坚持科教融合,科研育人助力创新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系统规划科研育人工作体系。设置党建、思政类专项课题研究,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各环节、全过程。优化科研环节和过程,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发挥教师队伍科研育人主体作用。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建立科教联动机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的科技知识融入教材、走进课堂。落实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管理办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编发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读本,开展学术诚信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提升师生学术规范意识。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吸引和鼓励学生加入科研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近三年,累计开发科研助理岗位100余个。
坚持知行合一,实践育人形成合力
印发《商丘学院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获批省级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11个,广泛开展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搭建起实践育人平台。近三年,依托共青团中央“志愿汇”平台注册志愿者5000余人,常态化开展校园文明、乡村振兴、义务支教、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与学生243291人次,打造系列常态长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和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加“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等,引导学生到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组织学生走进城镇社区、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振兴、基层支教等社会活动。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立项工作,加强一院一品牌建设,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宿舍、社团实践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和自律意识。
坚持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春风化雨
通过校园文化景观基本建设和文化设施升级改造,增添文化墙、主题雕塑等文化微景观,突出文化气息,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中体会校园文化。建成“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优秀学子风采展览馆”,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做好学校精神文化内涵解读,凝练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特质品格。广泛开展大学生读书月、读书节、阅读学分评定等校园文化活动,塑造学校良好的学风。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在做好“净化”“绿化”的基础上,系统推进校园“美化”建设,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和提升全体师生的文明素质,形成自觉的文明习惯。
坚持守正创新,网络育人成效显著
建成了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校内学生服务大厅,实现校内业务服务一站式。加强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创作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推文、音视频。制定商丘学院“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谋划网络信息化建设管理,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阵地安全有序。开展网络安全警示宣传教育,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开展“清朗网络”主题宣传,唱响网络主旋律。推出了“商院优师”、“最美辅导员”、“扬青春之朝气,奏时代之华章”优秀学生、“从心出发,致辛苦的宿舍管理员”等优秀系列品牌栏目。
坚持以心育心,心理育人呵护成长
高标准建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齐配足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优质服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积极构建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完善预防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全面防控,每学期开展1次心理健康普查,每月开展1次心理危机排查,常态化实行心理危机周报告、月报告、随时报告制度,动态追踪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与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建“医校合作”,畅通心理危机诊疗转介绿色通道。加强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后续跟踪服务,完善因心理问题休学、复学的相关规定。
坚持贯穿融入,管理育人依法依规
坚持“党委引领、理事会决策、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结合学校章程等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育人元素。积极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筑牢防腐拒变之堤。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监督职能,保障师生有效参与学校治理。学校领导班子深入二级学院、党总支(支部)、班级、宿舍听取师生意见建议。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建立“超级意见箱”,着力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完善教职工考核管理体系,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加强师德师风考核,选树“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管理育人标兵”等称号。严把人才引进师德师风考核关,落实从业禁止和准入查询制度。
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暖心贴心
不断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打通后勤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持续开展技能比赛、优质服务月等活动,打造“服务育人示范岗”,增强教职工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光盘行动”等活动,培养勤俭节约良好氛围。以校园保洁服务、餐饮服务、医疗服务、工程项目管理等实践育人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劳动实践、勤工助学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扎实推动后勤服务劳动育人功能。探索后勤劳动技能课的融合度,开设32学时劳动教育课程,依托“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形成服务育人协同机制。
坚持扶育并举,资助育人筑梦励志
制定困难学生认定和勤工助学工作实施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建立“奖、贷、助、勤、补、免”资助体系,构建起“扶困”“扶智”“扶志”长效机制。畅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放弃入学。规范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实现精准认定与精准资助。组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资助育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各项主题实践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同心同步,组织育人保障有力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和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坚持贯彻执行基层党委、党总支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育人育才工作方向和效果。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和全省高校“三级联创”创建,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党建带团建,发挥群团组织功能。组织多彩文体活动,培育评选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
(商丘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