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凝心铸魂 守正创新 激活宣传思想文化“一池春水”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师生理论武装,巩固壮大主流思想,做强做实正面宣传,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激活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池春水”,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一、视理论武装为“源头活水”,强化思想淬炼
完善制度,健全学习机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学校实际,修订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理论学习体系,形成党委领学、党总支促学、党支部带学、党小组勤学的良好局面。
充实内容,组织有序学习。学校全面推进实施“领导带头示范学、专家辅导深入学、原汁原味认真学、结合活动融合学、开辟专栏云端学”五学联动机制,真正做到学出坚定信念、学出战略思维、学出工作方法、学出思路举措,不断提高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谋划全局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形式,学习方式多样。在理论武装的学习方法和形式上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研究性与课题化相结合。通过自我学习、集中研讨、现场教学、专家讲学、编发“应知应会”手册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理论知识水平。
二、视“大思政课”为“沛雨甘霖”,提升育人实效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通过打造思政“金课”、建设虚拟仿真“大思政”教学中心、贯通“课堂—校园—社会—网络”育人场域、建设思政教学资源库等举措,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坚定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时始终保持坚定立场。
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学校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以育人为核心,发挥思政核心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互补作用,深度挖掘课程中的爱国情操、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红色匠心,坚定以身许党许国情怀。学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个,认定“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建强思政队伍“大师资”。学校构建“五级”培训体系,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学历提升、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近年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各1项,获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风采特别风采教师1名,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金课”一等奖2项。
善用实践育人“大课堂”。学校坚持校地联动,探索构建社会服务和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打造“笃志杯”“敏行杯”等育人品牌,与河南博物院、张仲景博物院等地共建实践基地,并前往南阳市桐柏县等地开展宣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活动。
三、视媒体矩阵为“奔流百川”,凝聚宣传合力
加强平台建设,推动融媒体纵深发展。依托三微一抖平台,实施“百川归海式”运营,将短视频浪花、直播清流、图文涟漪聚合建成资源共享、作品共用的融媒体运作体系,实现信息在多元渠道间的无缝流转,形成集新闻资讯精准推送、校园文化深度浸润、师生互动热烈开展的综合性宣传堡垒。
扩大对外声音,充分展示学校办学风采。学校注重开拓思路,守正创新,积极向外传递应院“好声音”,讲好应院发展的“好故事”。在省级以上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办学工作。
强化宣传培训,提升宣传队伍工作效能。邀请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在校内作新闻舆论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学校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宣传队伍的媒体素养及专业能力。同时,鼓励党员干部、青年教师通过微博、微信、个人专栏、网络直播课程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守护网络精神家园。
四、视校园文化为“涓涓细流”,涵养师生德行
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依托原创文化作品征集展演、强国复兴有我微故事大赛等载体,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实习实训、毕业教育等,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用活场馆资源,打造育人阵地。学校注重对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精神内容的特色凝练,充分发挥校史馆、中医药博物馆、化工安全体验馆等场馆文化育人功能,实现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一体化培养链条,让青年学子在不同文化场景中深切感受优秀文化魅力,增强学子对职业教育、对学校的情感认同。
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近年来,学校完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区的校园文化提升建设项目工程,以及英雄人物文化墙、工匠文化墙、五育活动墙建设,建有文化长廊、工匠文化精神主题园、教育家精神主题文化园等,学校获得河南省校园评论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培育校级优秀德育案例近30个,认定“三全育人”典型单位10个,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