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学院: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河南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秉承“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劳塑人、化成天下”的教育理念,按照“以生为本、按需设课、素质为要、终身受益”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着力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生为本,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平台是河南工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五大平台之一,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支撑地位。学校专门设置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承担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并先后制定《河南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等文件,不仅规范了学生选读要求,使各专业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根据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矩阵,修读相应素质支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还规范了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按照“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对标一流、拓宽基础、强化交叉,构建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特点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形成了科学发展与技术应用、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文化传承与人文修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4大课程模块。4大课程模块全面覆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既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又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为学校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广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需设课,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学校通过调研学生实际需求,推进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动员、发掘校内教师资源,大力开发以学生喜爱、教师专长为基础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针对学生反映强烈的恋爱方面需求,开设了《恋爱心理学》《古诗词里的爱情与婚姻》等相关课程;针对学生对短视频等新技术的实际需求,开设了《零基础玩转短视频》《玩转新媒体——流量时代的媒体创作与运营》等课程;针对科技革命及新兴学科,开设了《无代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走进智能制造核心装备——机器人》等课程;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开设了《钩针编织艺术》《电子竞技》等课程;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设《新乡先进群体育人社会实践》《走进智慧工场》等实践类课程。现有线下课程102门,其中实践类课程26门,满足了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实际需求。同时,学校积极引进网络优质资源,丰富通识课程体系。与超星、智慧树等网络教育平台建立合作,借助对方优质课程资源,引进超星公司500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门类多样、课程结构合理,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突出育人,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学校对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积极融入“课程思政112育人工程”,做到课程门门讲育人,教师人人懂思政。大力推进学校“3+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学创新项目。目前获批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创新等教学创新项目19项,其中成长项目1项、种子项目18项,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更新,定期组织专家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研讨,确保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获得人文素质的提升。学校放宽了学生选课的门数上限,允许学生每学期选课3-4门,积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课需求,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学校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鼓励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不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活动+实践,形成校内外联动育人生态
河南工学院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积极通过各类校内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构建校内外联动、产教融合的育人生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内,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人文精神的浸润中受到陶冶和教育。学校创新举办“河工雅韵•青春有戏”戏曲进校园、“河工雅韵•书写人生”新乡书法家协会主席团进校园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带给师生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精神的升华;举办第二十届“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主题展映活动,为全校学生搭建了专业、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励青年人关注社会发展,记录时代变迁;组织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公共艺术课程结课展演等活动,展演节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为选修课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和展示机会;举办《河工雅韵•音为有你》《祀与戎——牧野文化与黄河早期文明》《大学生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等系列讲座,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
在校外,学校先后与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新乡红色精神传习馆、河南省文泰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将通识教育延伸至校外。为促进大学生深刻领悟“劳动最光荣”的时代价值、感悟劳动改变生活的不变真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奋斗精神,学校开展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服务型劳动;开展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宿舍安全卫生、家庭劳动、校园清洁等日常生活劳动;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学实验、农业生产、专业服务等专业生产劳动,丰富劳动实践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幸福观与奋斗观。
(河南工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