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一核引领、三课融合、五方协同” 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2025-02-20 16:01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职业化教育、企业化教学、素质化培养”贯彻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以“一核引领、三课融合、五方协同”为主线,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举措。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践行新时代实践育人创新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实践育人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方案,理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以三课融合为路径,拓展新时代实践育人多元渠道


  学校紧扣课堂实践、文化实践、劳动实践三条主线,课内外一体设计,将优质实践资源有机融入教学安排,保证社会实践的学时学分。结合化工医药专业特色服务,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结合专业所学,提供特色服务,解决社会所需。


  课堂实践为基,夯实专业素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矩阵。统筹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建立校史馆、中医药博物馆、安全教育体验馆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大别山干部学院、豫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开封市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文化实践为魂,滋养精神世界。学校分类开展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实践,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品格修养、拓宽视野格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进行现场表演和讲座。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校内外传统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墙、校史馆、文化长廊、电子屏等设施,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涵盖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志愿公益等五个大类,注册社员2000余人,打造基于兴趣和价值的校园文化共同体。依托“一院一品”、迎新、元旦、毕业晚会、各类运动会等大型文体平台,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与社会文化团体、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组织学生赴外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阔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劳动实践为要,锤炼意志品质。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组织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特邀各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岗位能手、学科大赛获奖者上讲台讲述,深化学生劳动认知,树立劳动观念。开展以劳动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沉浸式劳动体验类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院一特色”“一校一品”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各二级学院(部)依托专业特点,增强劳动教育的创新性、丰富性、实践性。把握重大活动契机,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参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封菊花节”“郑开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无偿献血进校园”育人品牌活动,开展公益劳动实践,增强责任担当,在生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以五方协同为支撑,构建新时代实践育人强大合力


  校方主导,统筹协调推进。深化定向结对互动,加强与部队、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等校外有关单位结对子,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强化社会实践联动。制定育人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紧贴本省化工、医药、生物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军队助力,培养纪律作风。把征兵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的合力,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强化爱国责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国家安全,以实际行动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力量。加强革命精神熏陶,塑造坚韧品格。结合河南特色,在实地实景中感受、领悟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等的内涵,汲取奋进力量,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


  企政参与,对接社会需求。校内拥有实践教学场所234个,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21个,校外集中实训基地53个;对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二级学院为建设主体,学校先后与陕州区人民政府联合建设“陕州产业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数智财经产业学院”,与河南省医药行业协会、河南华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华夏医药健康产业学院”,与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盟联合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与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能源化工”产业学院。


  社区协作,强化实践锻炼。积极组织学生充分结合专业优势,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社区调研实践、社区文化共建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社区。学校长期与南阳市桐柏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专业等优势,引领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区,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以“思想类”“爱国类”“文化类”“服务类”主线,组织师生实践团队、千余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依托志愿服务协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等平台,结合“三下乡”“返家乡”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建设国家“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省级重点志愿服务团队和各二级学院志愿服务队,号召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基层实践,发挥专业优势,组织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医药传承、木版年画技艺传承、污水处理、废渣处理、废气处理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团队为农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