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文普:改革赋能 实干增效 以扩优提质行动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

发布时间: 2024-12-24 16:17【浏览字号: 来源:

  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南阳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赋能,以实干增效,不断扩充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量,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主要做法是:

  一、在“抓氛围”上下功夫,让基础教育强教之风盛起来。和时代同步,南阳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怎么办?党委政府是关键。南阳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教师节表彰大会,主要领导深入教育一线现场办公,出台一系列兴教强教举措、优师惠师政策,所有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到学校解难题、办实事,“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在南阳大地蔚然成风。

  二、在“强建设”上下功夫,让基础教育布局优起来。在县域,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23年争取省级建设项目32个、奖补资金6.34亿元,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均占全省第一;保留生源充足、规模较大的教学点,按照省定标准装备功能室,在服务范围内开通校车或政府购买服务接送学生。在中心城区,投资12亿元的市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投入110亿元的15年一贯制完全学校已经建成投用17所,满足了城镇化的需求,夯实了布局优化的基础。

  三、在“重评价”上下功夫,让基础教育内涵强起来。出台8个对县市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案,化繁就简,切中要害,把县市区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教师补进,把各地各学校党的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市级以上艺术展演、足球联赛、诗词大会等成绩纳入其中,构建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教育评价“南阳标准”。开展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大观摩大评比大提升”,县市区之间推磨、随机抽签确定观摩点,走进校园看颜值,走进课堂看内涵。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上、统一到绿色发展上。

  四、在“深改革”上下功夫,让基础教育活力涨起来。重点做好三个聚焦:一是聚焦集团化办学改革。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实施意见》,把优质均衡从义务教育扩展到学前教育领航共建和普通高中结对帮扶,捆绑评价、刚性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先行一步。目前,全市成立义务教育集团855个,覆盖学校2007所,参与率99.16%,交流校长、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3922人;21所优质高中与33所一般高中结成帮扶对子,互派校长、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359人;49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与172所一般幼儿园进行领航共建。二是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一所学校“成”在课堂,“败”也在课堂,主要看是否敢真刀真枪的“改”、是否遵循教育规律去“改”、是否面向国家、民族和学生长远发展去“改”。千学万学不如学生自学,千教万教不如学生互教。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把“课堂的革命”上升为“学习的革命”。三是聚焦“大比武”。启动为期5年的“十万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万名班主任班会课大比武”和“千名校长示范课大比武”,市、县、乡、校四级联动,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教师、所有校长全覆盖,市级比赛借班上课、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所有一线教师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设立1000万元的专项牧原教育基金,市级一等奖教师、班主任、校长每人奖励1500元,成绩突出的县市区教体局局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乡镇中心校校长每人奖励1000元。以三个“大比武”撬动基础教育教师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和创新的“种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分别进行头版报道。

  五、在“优队伍”上下功夫,让基础教育后劲足起来。原则上每3年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一次,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每年9月底启动下一年度的教师招聘工作,以校园招聘为主,做到早招、招好。弘扬教育家精神,用好“中小学师德评价系统”和校外学科类违规培训“随手拍”APP,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出台中小学名师培养管理意见,培育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育情怀深的“大先生”,让真正的名师发光发热、辐射引领。会同市纪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市财政局,开展教师工资发放情况专项督查,坚决杜绝拖欠教师工资,让广大教师舒心、放心、暖心!

  六、在“解民忧”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满意度高起来。巩固提升“双减”水平,建立“双减”督查员制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常态化暗访,督促各地各校落实落细“双减”政策。持续优化课后服务,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强服务、上水平”,以社团建设为重点开展课后服务示范区、示范校创建工作,内乡等三个县区被评为省级课后服务示范区、1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课后服务示范校。完善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强化“双线七长”责任制,即:行政线:县长—乡镇长—村长;教育系统线:县(市区)教育局长—乡镇中心校长—中小学校长—师长(班主任)。在全省率先启动《控辍保学检查操作手册》,不定期开展大排查、大起底,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全市38378名随迁子女全部就近就便安排到公办学校就学,11305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对2297名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全部送教上门,点燃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