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效能产教融合共同体 助力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积极探索创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新型组织形态,为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共同体高效运行。聚焦服务我省打造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成立全国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以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科技大学为牵头院校,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汇聚25家规上企业、6家科研机构,9所本科院校、83所职业院校,积极打造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共同体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理事会,在校企双方分别设置秘书处,作为共同体运作的常设机构;成立了人才培养管理部、教学资源开发部、技术创新部、双师培训部等4个工作部门和1个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产业发展调研工作专班,形成“一会四部一专班”实体化运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初步建成了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搭建“供需十清单”云平台,实现“四链”贯通衔接。坚持协同发展共享共赢理念,搭建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云平台,集聚行业优质产教资源,建立校企“供需十清单”,即企业的人才需求清单、培训需求清单、技术创新需求清单、技能专家供给清单、实习岗位供给清单,院校的高技能人才供给清单、培训服务供给清单、科研专家供给清单、行业导师需求清单、校外实习需求清单。定期联动共同体高水平院校与职业院校,汇总人才培训教学信息、学生实习实训信息、教师培训提升信息、科研技术转化信息等,对接产教供需信息132条,签署教学资源开发合作意向18项,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合作项目41个,达成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意向5项。落实“年度匹配供需—季度优化调整—月度通报反馈”匹配调整工作机制,促进产业链企业和共同体学校一体化推进资源与人才供需对接。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贯通,形成行业内的精准供需匹配。
共建科创平台,深化科教融汇。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不断加强成员单位间的协同科研攻关合作,增强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共同体成员企业3000名工程师团队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投建集试验、科创、实训为一体的7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促进科创人才成长,加快中试平台建设,推动科创成果转化。协同企业技术能手与院校科研专家开展技术攻关,联合攻关6个横向项目,提供各类科研经费20余万元,科研项目全部顺利完成,正在不断产生效益。
标准引领训育并举,服务“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立足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万亿产业链行动方案,结合新能源客车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联合共同体成员制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装调运维与测试工种标准,共同编制商用车制造领域地方标准,共建新能源特色课程,共同研发虚拟仿真实训教具,形成了以行业标准为牵引、地方标准为指导、特色课程为保障、专项教具为支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郑州市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任务为工作要求,在经开区数十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企业中推广工种标准、教学课程与实训教具,累计培养、认定新工种1100人次,开展特色课程教学2391节,实施新能源、智能网联实操培训591人次,为区域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赋能增效。
共建产业学院,教随产动双元育人。成立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宇通产业学院,开展双元育人,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对接新能源三电技术高度集成化,智能网联人工智能化,生产制造工艺数字化,售后服务专精化等产业升级方向,分析市场变化方向、调研人才需求状况,联合共同体全体成员绘制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产业能力图谱,协调成员企业与成员院校结伴成队,一企一策、一校一方的实施“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方式。2024年,共同体共培养高潜力学徒3099人,其中以订单方式培养1888人,以学徒制方式培养660人,以委托方式培养427人,共同体年度人才培养目标全部超额完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金师名匠互聘共培,共建“五金”共享成果。共同体扎实开展校企共建“五金”计划,共享“五金”成果。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的8个专业,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推荐为“汽车行业典型技术技能岗位就业高适配性职业院校专业”。依托“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国家级教师实践流动站”“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郑州市劳模工匠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等“双师型”教师实践培训平台,形成了“学、练、观、研”四维一体的师资培训教学模式,为64所院校培养340余名双师型教师,校企联手编写三本教材,两门课程荣获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产教同行结伴出海,“五联四阶”共育国际技能人才。以宇通集团海外人才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国际化发展“同频共振”,深入开展海外“大河工坊”建设,实现海外培养基地在当地“落地生根”,深度挖掘国际岗位需求,建立“五联四阶”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柔性定制,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需求“双向奔赴”。形成了“产业引领,校企联动,结伴出海——职业院校培育国际化汽车人才的新实践模式”,入选教育部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在共同体成员院校中进行推广。首批培养的30名学生实现海外就业,工作地点覆盖西欧、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11个国家、地区。随着共同体成员企业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国际化售后服务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将大幅上升,未来共同体将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大力推广“新实践模式”,高效支撑共同体成员企业海外售后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