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贾辉:探索基础教育扩优路径,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例
三门峡市教育局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高度重视并提前谋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三个优先”,强化政策保障。一是优先制定教育规划。印发《三门峡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乡总规、城镇控规的编制及建设中优先布局、优先建设、优先投用。二是优先保障教育需求。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满足教育在土地供应、项目审批、配套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义务教育经费逐年提高。三是优先推进均衡创建。6月份,市教育局分别同六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责任书》,明确各自责任,指导各地制定本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确定本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推进机制。
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均衡水平。一是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采用“建、并、改”方式,指导各地合理规划县域内中小学校布局,全面提升改善办学条件。市直2023年以来新建(改建)6所学校,新增学位7920个。湖滨区、义马市等地通过新建、扩建、改造学校,显著提升了办学条件。卢氏县更是实现了“农村小学100%集中在乡镇、初中学生85%集聚在县城”的“两集中”目标,为优质均衡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速推动薄改项目实施。2024年,规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9000余万元,规划完成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购置设备2300万元,购置课桌椅及学生用床1.4万余套。目前,中央资金已下达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中央补助资金7388万元,各县市区积极利用现有资金进行项目资金分配,推动本年度规划项目及时开工建设。三是加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市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改善10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计划投资1.49亿元,完成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截至目前,6所学校工程项目已开工(其中5所学校预计10月底前完工),4所学校前期手续有序办理中,年底确保全部完工。
强化师资保障,提升教育质量。一是不断补充教师队伍缺口。通过大规模教师招聘、特岗计划、归雁工程等多种方式,不断补充教师队伍缺口。近三年来,全市招录教师1400余人,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以市直学校为例,自2023年开始,招聘教师287名,满足6所新建(改建)学校和其他直属学校的开学需要,是四年来首次、三门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教师招聘。录用的287名教师中,本科生239人,占比83%;研究生48人,占比17%,有效吸纳了一批高素质教育人才加入教师队伍。2024年新招聘教师208人,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个学段,涉及15个学校、16余个学科,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各县(市、区)也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学一线力量,有效缓解了教师短缺问题。二是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湖滨区、灵宝市等地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通过编制调剂、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向农村学校倾斜资源,解决乡村教师学科全覆盖问题。同时加强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三是持续强化师资培训。通过组织参加省培、国培等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各县(市、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湖滨区的“三抓工程”、义马市的“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落实校长职级制改革。印发《三门峡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校长职级评定标准和实施过程。通过首次职级评定工作,激发了校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全市646名校长参与了首次职级评定,有效提升校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深化综合改革,扩充优质资源。一是打造三门峡市外国语高中基础教育园区,按照“高端引领、实体运作、综合创新、多元投资、体制灵活、功能齐备”的原则,高标准打造教、学、研、训、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础教育综合园区,形成联动集约发展集群,树立区域教育跨越发展的新标杆。加快形成名校集聚效应。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引进省内外高水平教育教学科研团队,用足用好基础教育“强基计划”“英才计划”等政策,突出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力实现“双一流”人才培养的新突破,带动形成学生2万人、教育及服务人口10万人左右的高质量教育创新综合体,开辟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赛道。二是探索形成初中“教学研共同体”。以市二中教育集团、外中教育集团、伯阳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为引领,吸纳7个县(市、区)部分中小学,形成教学研共同体。加强区域间教育教研交流,构建“校际联合结对、区域联片组团、市县(区)联谊结盟”的共进发展模式,以“2+2+N”运行机制为框架(第一个“2”指邀请一个联合校、明确一个引领校;第二个“2”指一学期确定一个可视化问题进行探讨、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实操性路径;培育N个主持校),促进共同体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打造区域联动、共同提高的教研新格局,推动共同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三是推动区域形成小学教学联盟。成立“外国语小学教学联盟”、“阳光小学教学联盟”、“实验小学教学联盟”三个市直小学教育教学联盟,着力破解市直小学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家长择校热的难题,全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五统一”(教学安排统一、教研备课统一、教学实施统一、教学改革统一、评价反馈统一),优化市直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为学校之间深度交流创造条件,为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打造平台。四是落实招生改革政策。实施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坚持“免试划片招生,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落实招生“十严禁”,严肃工作纪律。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设立咨询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及群众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投诉和举报。在2024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中,试行“多孩同校”政策,办有温度的教育,最大限度缓解多孩家庭接送负担。五是推动教育教学“五个一”改革。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置、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把一线教师作为第一资源、始终把教学改革作为第一抓手、始终把正向激励作为第一动力。六是加速教育信息化改革。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凡是校园监控、多媒体教室、直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人工智能存在短板的学校,都要加快补齐,尽快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安防。今年全市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计划投资3977万元,其中,市直550万元,渑池县238万元、湖滨区536万元、义马市219万元、陕州区820万元、灵宝市1229万元、示范区225万元,卢氏县160万元。目前,各项目正在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