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海东:以“四聚焦”为着眼点 深耕基础教育 为教育强国筑基赋能

发布时间: 2024-12-18 16:54【浏览字号: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漯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及特殊教育四位一体的优质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普惠”,强化学前教育保障能力。漯河市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大力拓宽普惠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师资建设。一是拓宽普惠资源,激发教育活力。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加大投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近2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0余所,新增学位15570个,有效缓解了学前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学前教育供给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幼儿园总数达516所,在园幼儿近8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提升至90.73%和45.22%,实现了学前教育的广泛覆盖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二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以舞阳县作为先行示范,依托3所高质量的公办幼儿园成立学前教育集团,采用“强园带弱园、大园扶小园”的模式,对全县14个乡镇实施全面结对帮扶计划。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管理指导等方式,构建起完善的分级帮扶网络,有效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质量的均衡化。三是强化师资建设,筑牢育人基石。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新设公办幼儿园机构26个,增加编制1000余名等措施,有效填补了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机构设置及教师编制的空白。近两年,全市共招聘幼儿园教师203名,其中121名直接服务于县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学前教育的持续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聚焦“均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紧张、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漯河市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与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有效缓解了学位压力。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学位难问题。累计投资30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0所,新增学位3.8万个,有效缓解了全市中小学学位不足和“大班额”问题,为适龄儿童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学位资源。通过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设施等措施,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是标准化与特色化并行,提升教育品质。深入推动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和特色校创建工作,严格遵循评估体系,稳步推进,先后成功创建省市级示范校30余所、特色校40余所。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的提升,加速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了整体教育品质。三是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师资均衡流动。实施学区内、集团内和城乡间领导干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计划,每年组织近百名优质学校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前往薄弱学校、乡村学校进行轮岗交流。通过绩效激励、制度保障、政策倾斜、资金奖励等多重措施,深化集团化办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聚焦“特色”,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一是强化特色引领,构建多元化育人体系。积极探索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已建成11所普通高中特色学校。这些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课程丰富多样、教学方式灵活、评价科学有效、办学成绩突出,不仅在学科教育上保持高水平,更在艺体类、科技类等特长领域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师资。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的辅导训练以及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全面、专业、系统的学习平台,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二是注重县中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县中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深度,强化教师学科育人能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跃升。指导县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将社团建设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工作抓手。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助推学校课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三是加强师资培训,适应新高考新课程要求。组织普通高中校长及骨干教师参加针对新高考和新课程的各类培训活动,帮助学校和教师深入理解新高考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具体要求。实施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校际合作与教师间互助学习,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四是推动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普通高中同学段组建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探索由优质高中领办中小学校全学段纵向贯通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通各学段壁垒,实施基础教育各学段无缝衔接与贯通培养,形成“管理共建、师资共用、研训共联、文化共育、资源共享、质量共计、发展共赢”的小初高一体化发展格局,进而实现集团内优质教育品牌的辐射与合作再造。

  ——聚焦“融合”,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漯河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的原则办好特殊教育。一是优化招生入学机制,切实保障受教育权利。大力推行《漯河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构建起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发展格局。锚定“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妥善安置每一名残疾儿童,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入尽入”,截至目前,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高达99.58%。二是完善办学体系,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成立漯河市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特殊教育学前部,以满足学龄前残疾儿童就学需求,目前特殊儿童入园人数已达90人;依托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高中部,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以满足全市残疾少年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目前,全市在校高中阶段残疾学生186人。三是发展融合教育,形成普特“双赢”教育模式。成立漯河市特殊教育资源和指导中心,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严格执行“一人一案”,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让每一位特殊儿童焕发生命光彩。目前,全市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达959人。四是实施集团化办学,助推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合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组建了河南省首个特殊教育集团。通过举行听障教育、智障教育、视障教育、孤独症教育等办学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观摩活动,开展40余人次教师轮岗交流,组织60余人次赴浙江、安徽等地特殊教育名校观摩学习,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推动县区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集团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集团”。五是传承非遗技艺,为特殊学生铺就成才之路。结合特殊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泥塑、面塑、剪纸、唢呐、健身龙、舞青龙、盘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并邀请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每周亲自到校授课,让残障学生掌握生存绝技,为特殊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不仅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秉持立德树人核心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构建更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