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12月9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举办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四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蒋占峰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红工作室协办。
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四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
河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纲要”分教指委主任委员王庆兵出席活动并致辞。省内知名思政课专家、三位说课教师,以及新乡片区高校“纲要”课教研室主任、思政课教师代表,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全体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022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形策”课本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张雪霞主持。
河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纲要”分教指委主任委员王庆兵致辞
王庆兵首先代表承办方向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河南科技学院的办学成就及思政课建设情况。他表示,此次举办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四次集体备课既是教学设计的展示会,也是课程建设的经验交流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有利条件。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深入交流、互学互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把“纲要”课打造成思政“金课”贡献智慧和力量。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022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形策”课本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张雪霞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纲要”课程第十一专题、第十二专题、第十三专题内容,以“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现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第十一专题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说课教师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陈芳芳
陈芳芳围绕“历史内涵”“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三个方面讲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在教学设计中,她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思想困惑,寻求与专业的契合点,以问题链的形式,从唤起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感性认识,到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党的重要人物、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再到启发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现实价值和世界意义。
点评专家
河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纲要”分教指委委员文永林
文永林认为,陈芳芳老师的说课体现出三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生存在的疑惑,重构理论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运用茹振钢教授“为麦痴狂”的典型案例,讲述了改革开放在河南的伟大实践。三是教学方法创新。创造性运用“四层次探讨法”,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他同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从原理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二是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十二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说课教师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刘默涵
刘默涵认为,就历史演进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知识体系而言,全章的三个子目建构起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本专题意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他在紧扣学情特征、深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坚持学理、事理和政理三理贯通的逻辑设计教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利用问题链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优化,将课程主题凝练为对新时代的三次叩问:新时代从何而来?新在哪里?向何处去?三次叩问层层递进,逐步勾勒出历史发展纵轴、思想演进横轴、实践发展曲线,启迪学生把握历史方位和时代定位。
点评专家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蒋占峰
蒋占峰在点评中指出,刘默涵老师在说课中讲清楚了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讲清楚了“为什么说进入了新时代”“靠什么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他提出,讲好“纲要”课要做到“三个相统一”:一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纲要”课重在讲历史规律、讲经验,要聚焦发展阶段,结合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二是理论性与叙事性相统一。“纲要”课要以史实为基础,讲清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三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纲要”课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去认识历史,用生动形象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
第十三专题
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
说课教师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伊娜
王伊娜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根本遵循,在调研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结合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形式,选取贴合省情的生动案例,结合一些重要的党史片段,针对本专题的核心问题科学设问进行问题引导式教学,针对党中央的重要关切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深入理解历史主动的深刻意蕴和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使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贡献力量。
点评专家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纲要”分教指委委员、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王鑫宏
王鑫宏表示,本专题概括性强、理论性强、启发性强,讲解难度比较大。王伊娜老师的说课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得当、方式多元,尤其是在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能从宏观上俯视中国近现代史、百年党史,也能从微观着手剖析特定案例。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有鲜活历史细节,也有丰富的历史结论,用理论剖析细节,用细节展现理论。三是历史与未来相结合。既回顾历史,找到历史经验;又面向未来,为青年提供历史智慧,提供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同时,他认为,讲好本专题要做到四个“紧扣”:一是要紧扣专题立意;二是紧扣课程主题;三是要紧扣基本原理;四是紧扣学生实际。
整体点评
安阳工学院纪委书记、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红艳
王红艳在总体点评中表示,三位老师的说课讲得精彩,三位专家的点评全面到位,很受启发和教育。现场参会的教师全程聚精会神,说明此次集体备课达到了应有的效果。三位说课老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设计都非常完整、全面,教学设计中都有各自的亮点。同时也对三位教师的说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举例的时候多一些对比,在启发学生上能否更进一层,对大历史观的纵向性上进一步加强等。最后,她也向本次集体备课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为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扎实的工作表示了感谢。
现场交流
参会人员积极发言
与会人员围绕“纲要”课如何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如何增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如何改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如何解决与其它课程的重复、如何增强集体备课的深入性、如何加强“纲要”课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针对以上问题,参与教师畅所欲言,既提出了各自的问题和困惑,也分享了本校的经验和心得;省内专家现场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现场讨论热烈。
总结发言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冰蔚总结发言
王冰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集体备课中三位说课教师展示精彩、四位专家点评对“症”、现场交流讨论深入,对于帮助“纲要”课教师完善第十一、十二、十三专题的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她表示,此次集体备课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和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帮助和校外专家同行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达到了预期效果。希望大家能以此次集体备课为契机,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入脑入心育人效果,奋力书写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中的“纲要”课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