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二七区:以集团化赋能,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11-29 09:30【浏览字号: 来源:

  郑州市二七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城市化快速推进、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渴求的当下,坚持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通过扩建挖潜、资源共享、名校托管、一校多区等方式,着力构建更高质量、公平优质的教育格局,推动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突出党建引领,激发上下联动。深入推进党建引领集团化办学,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全面加强党对集团化办学工作的领导,全方位织密党建引领、上下联动的立体决策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模式,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办学活力,引领集团从规模到内涵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突出统分结合,促进纵横贯通。在教育集团的统领下,集团校与成员校之间强化共建共享,实行师资统管、教学同步、文化共育、资源共享、考核同标。聚焦集团总校与成员校办学特色,鼓励成员校结合自身实际融入总校办学理念、文化传承,倡导发展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同时明确提升办学质量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倡导和鼓励集团多模式发展,引领集团从“火车头”牵引模式,转向“动车组”管理模式。

  突出优势互补,优化资源布局。秉承“抓发展、惠民生、谋未来”的理念,坚持城区发展到哪里,学校就建设到哪里;产业布局到哪里,教育就配套到哪里,优质资源就扩容到哪里,将发力点转向“全域优质、高位均衡”。对标区域空间规划“三区三轴”,精准谋划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三环内的传统名校,以辐射引领为重点,充分发挥品牌名校龙头作用,对人口密集地区学位进行“扩容”,对学位充足地区的学校进行“提质”,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以强带弱,持续擦亮名校品牌。三环、四环之间的新建学校,以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持续推动教育资源流动,巩固拓宽师资流动通道、结对帮扶空间,加快实现集团内、校际间优质内涵发展。四环沿线的城乡学校,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以陇西小学景中路校区、幸福路小学华侨城校区、树人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郑州四中华侨城校区等学校为基础,加大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力度,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突出优质扩容,强化要素保障。围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美好教育”这一目标,持续强化教育发展根基。学校建设跑出“加速度”。把牢“优质、均衡”两大主线,全力保障优质学位供给,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三年来,新增公办中小学12所、幼儿园17所,新增优质学位1.95万个。以2023年秋季为例,新增5所公办中小学招生,其中3所学校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用。实施新建学校校长筹建制,新校项目启动时即纳入教育集团管理,确保新校投入使用即成为优质学校。干部培养增添“新动能”。创新“选、育、管”三项机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坚持把有政治素养、有教育情怀、有工作能力的人放到领导岗位,充实到干部队伍,筑牢干部成长成才“压舱石”。加强源头储备,持续优化结构,建立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和优秀青年干部人才库,跟踪培养和定期考察相结合,形成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持续培养、合理使用的选育机制。将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项目作为我区教育系统储备人才的重要支点,积极组织参加项目培训,打通后备干部成长通道。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瞄准高层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创新“36915”教师培养培训攀升机制,全面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名师培养卓有成效。我区现有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128个,中原名师4人,省级名师、骨干教师345人,市级名师、骨干教师809人;坚持典型树德、规则立德,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了人人重师德、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的良好氛围。

  突出示范带动,创新“双驱”模式。因地制宜,由点及面,不断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高标准推进“一校多区”模式。2011年,开始启动“名校托管”“一校多区”的集团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加大改革力度,将建成投入使用学校,全部实施“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实行一套班子、一体化管理,统一师资、统一教研、统一评价,充分发挥名优学校辐射引领作用,推动优质资源快速倍增,实现新校“起步即在高位,起点就是高点”。目前,我区共组建紧密型教育集团19个,66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名校托管,通过“名校+新校+乡村校”组团模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形成了中心城区优质资源、二七新区潜力资源相互融合,优质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高品质推进“教育发展共同体”模式。2013年,按照强弱结合、城乡搭配、特色相近的原则,将全区学校组建为9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定期召集联席会议,各成员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开发、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项目合作,以强校带弱校、带新校,城乡教育组团发展的方式,打通学校之间的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跨片区、跨校区链接,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区现有25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了公办、民办学校100%全覆盖,走上了“名校组建共同体——共同体孵化新名校——新名校再组建新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校多区”突出校区间纵向的整合,强调“线”上的融合与共生;“教育发展共同体”强化校际间资源的合作,实现“面”上的共建与共享。两个模式实现了纵横交织、多元联动、相互补充,走出了一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