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滨小学:内涵发展提品质 激扬生命创未来

发布时间: 2024-11-28 09:37【浏览字号: 来源:

  鹤壁市淇滨小学2003年建校,因位于淇河之滨而得名。学校秉承淇河精神,用淇河水的晶莹、纯净润养学生鲜活的生命。确立了“激活生命茁然成长”的办学理念,着力培育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睿智灵动的淇河少年。学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学生、教师、家长三大课程体系,通过激活学生、教师、家长生命中蕴藏的能量和潜力,实现为学生未来奠基的目标,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构建活力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成为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学校先后获得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健康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校、全国名校联盟示范校、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百余项。

  一、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淇滨小学党总支着力构建“1+3+X”党建工作体系,将党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立德树人全过程,全力打造激活教育品牌。“1+3+X”党建工作体系:即突出党建1个统领,牢牢把准学校发展大方向;坚持学习、活动、制度3个引领,夯实党建基础;创新党建+课程文化、党建+德育文化、党建+环境文化、党建+数字平台等多个品牌,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在党建领航、党员带动下,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赞誉度提升。

  学校的“七个一”党建学习活动经验得到推广学习。即每天在党建之声《晨读暮学》栏目发布一篇党员政治理论朗读篇目;每周开展一次党员亮相承诺活动,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一名党员教师亮相讲承诺;每月开展一次党员故事会活动,组织党员教师谈初心故事、集中学习交流;每季度开展一次“我身边的榜样”党课活动,讲述身边榜样故事;每半年开展一次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党员教师专业水平;每学期党员教师带头讲1节优质示范课,重点联系1名教师;每年组织一次红色教育现场体验式学习活动。

  二、教师发展独树一帜

  学校在“激活教育”理念指引下,聚焦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研训为载体,科学管理、有效实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品质,打造了一支 “激活教育”团队。学校党总支书记晁明芳领衔的中原名师工作室、省级名校长工作室和浚县长丰小学、浚县屯子镇石桥小学、鹤山区运输队小学共同组成了“以爱育爱”教育发展共同体。作为“以爱育爱”教育发展共同体牵头学校,多次组织共同体学校开展听课教研、学术论坛、社团展示、学生交流等活动,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和研修水平的提高。学校以研训为切入点,以教学实践作为关键环节通过构建活力课堂、参与课题研究、研发活力课程、青蓝工程结对、专业阅读写作、积极联手高校六大行动,激活教师巨大的专业潜力,让教师走在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上。学校现拥有中原名师1人,省级名师8人,省级骨干教师20人,市级名师35人,市级骨干教师45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3人的一流师资队伍。成为鹤城人民放心的基础教育学校。

  三、立德树人启智润心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走向有情操、讲道德、显特长、正能量的成长之路。学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以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信息技术与课堂的高度融合全面为学生成长服务。在激活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打造了“1+5+X”学生进阶式课程体系。由“五育”延伸出来乡土课程、品格课程、习惯课程、科技、艺术、体育、劳动等多项活力课程,激活学生的道德、创造、运动、审美和生活潜能。已构建起乡土、民乐、科技、书法等近10个种类30个特色课程,淇河文化乡土课程涵养家乡认同,少年军校品格课程磨砺坚韧心性,良好行为习惯课程引领雅言正行、仪式六典成长课程见证拔节成长、科技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开设了陆地冰壶、足球、棒垒球、科学微电影、创客等75个实践性极强的社团活动课程,老师们编写了《经典诵读》《淇河文化》《创意编程》等校本教材10余种。

  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激活生命,点亮未来。近年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不断蝶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灵动坚毅、全面发展;教师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家长用心陪伴、主动成长。形成了党建品牌、活力课堂、淇河文化研究、科学教育、民族乐团五大特色。

  特色教育活动先后3次登上河南省电视台、10余次登上河南电视台、30余次登上学习强国,并得到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学校的“双减”经验在教育时报全文刊发,在全省“双减”经验调度会上做为中小学唯一代表发言。学校的办学成果,吸引了来自加拿大、上海、湖南、省内多地市50余批、近万人次教育考察团到校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