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康教为抓手 提升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 2024-11-28 09:21【浏览字号: 来源:

  平顶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九里山南麓,创建于1987年,是一所集聋人学前康复教育、聋人九年义务教育、聋人高中教育、智障儿童启智教育和普通幼儿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成立于1994年,30年来,90%的听障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开口说话,190多名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并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特别是从康复中心走出来的刘雨晴和蔡旭鹏两名同学,如今已经是长春大学的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合理布局,扩优学段设置

  大力发展学前康复教育,学校于1994年成立聋儿语言康复中心,通过开办语训班的方式,把听障学生的教育向学前阶段延伸。随着时间的发展,为了满足0岁—7岁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入学需求,全力保障他们优先入学接受学前阶段的康复教育,学校有效扩增学前教育学位,将班级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强化班,入学形式有点训、日托、周托,为听障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聚力扩优提质,提升学前康复教育办学水平

  学校通过新建康复楼、改扩建个训室等方式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加强听障儿童运动场地和功能教室建设,完善教学设施设备配备,中心拥有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启音博士、丹麦听力检测设备、言语障碍矫治训练系统等康复设备,可满足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孩子的需要,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成效显著;加强内涵建设,规范学前康复教育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式,依据我国著名的聋儿康复专家黄昭鸣博士的1+X+Y康复教育理论,全面推行“聋健合一”的教学模式,将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融合在个训课、听觉口语法、五大领域、音乐康复、综合实践等课程中,促进听障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常态化开展学前康复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树立听障儿童康复教师的“质量”意识,以此提升听障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办学品质。

  三、创新工作方法,医康教有机融合

  为实现医康教的有机融合,自康复中心成立以来,学校积极与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平顶山市金声听力、惠耳听力等机构联合开展听障儿童医学+康复+教育融合试验工作,充分发挥助听验配机构的资源优势,定期对在训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测试,康复中心根据机构给出的听力测试结果以及建议,对听障儿童在接受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内容的同时,还要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运动康复、语言与沟通训练、生活适应、认知训练等康复课程支持。

  四、探索教育方式,融合教育提前布局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全面康复,促进听障儿童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学校于2000年创造性开办了聋健合一的融合性幼儿园——平顶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六一幼儿园,是平顶山市首家也是目前全市唯一一所公办特教幼儿园,六一幼儿园也在2023成为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

  五、建设“教师+康复师”的双师型专业服务队伍

  一是促进“教师+康复师”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康复中心现有8名教师,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积极学习专业康复知识,强化与领域内有权威的专家教师交流合作,跟岗学习专业康复,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教育+康复”的复合型专业发展,有效弥补了学校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是组建复合型教师团队。自实施“康教结合”项目以来,学校积极整合资源,添置仪器设备,选派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康复技能,建立康复教师梯队建设计划,实行新老教师“一帮一”活动,每名老教师帮一名青年教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选派教师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参加教育康复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康复中心王倩老师参加“全国康复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另外,中心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个别化与融合性教育相结合 促进聋儿语言智力同步发展的研究》获省重点课题一等奖;参与研究的市级课题《聋校义务教育阶段人工耳蜗植入学生康复训练模式初探》、《听障儿童耳蜗手术后康复有效手段的研究》获市级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六、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效果

  家庭是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和听觉能力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情感认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针对听障儿童家长缺乏专业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与家庭紧密合作,为家长提供听觉言语专业知识、个别化教育方法、亲子互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培训,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共同研讨家庭康复的方法以提高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