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规范开展课后服务 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无人看管、课业无力辅导等实际困难,临颍县教育局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办学特色,采用“作业辅导+特色社团”的“1+1”模式,规范开展课后服务,全面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质量。
坚持自愿原则。学校在充分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的服务时间、内容、方式、收费标准和安全措施等,并主动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公开。有需求的学生家长自愿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核后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规范和监督课后服务工作。
规范作业管理。县教育局制定了《义务教育作业管理实施办法》《义务教育作业管理监督制度》《临颍县义务教育作业管理考核制度》,健全了学生作业的年级统筹、备案公示、监督检查等管理机制。在课后服务的作业辅导时段,教师加强学生作业指导,特别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发展特色社团。学生社团建设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也是优化育人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因校制宜,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全县中小学共开设文化、体育、艺术、科技、实践、技能等六大类1200多个社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班级,实现了“人人能参加社团、天天有社团活动”的目标。县教育局组织“社团超市”现场观摩会,各学校组织举办“社团超市”,邀请家长和学生参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心仪的社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轨道”,真正感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打造示范学校。临颍县大郭镇胡桥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以乡村少年宫为阵地,组建了合唱、葫芦丝、武术、衍纸、课桌舞等28个社团,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具备1-2项体育爱好和艺术特长,该校的播音、葫芦丝等社团多次在全市文艺展演比赛中获奖,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温馨校园”。临颍县南街学校的“金石传拓”社团由学校美术教师、非遗文化传人张彦伟组建,现有30多名学生自愿加入,每天下午课后服务时间跟随老师学习“金石传拓”技艺。学校建有金石陈列室,有各类金石藏品1000余件,藏品年代从战国一直到明清。通过学习金石传拓,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接触传统文化的窗口,让学生从中了解国学、史学、考古学、美学等知识,激发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城关街道初级中学推广太极扇社团,大力弘扬中国功夫;董畦小学成立中医社团,依托学校“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传承中医、中草药文化;颍川新城路中学、巨陵镇第二初级中学打造烹饪、烘焙社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健康饮食习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及创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全县126所中小学校全面开展社团建设,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良好局面。
推动课后服务课程化。各学校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核心,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精心策划和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社团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益智、艺术、体育、劳动、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了课后服务课程化。在全县五个教育集团的牵头引领下,突出各集团成员校特色,组织编创社团教材120余种,丰富了学校社团课程资源,推动了社团的高效建设和良性发展。
拓展课后服务师资。各学校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功能,汇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形成了课后服务工作合力。临颍县黄龙学校的一位学生家长师从豫剧名家,曾荣获河南卫视“梨园春”擂主,黄龙学校成立了“豫剧清音”社团,聘请他作为兼职教师,深受学生欢迎。颍川七里学校的武术社团邀请了临颍县慧辉武术学校的5名教练担任兼职教师,仅用两年时间,参与传统武术习练的学生从数十人发展到近千人。2024年春季学期,全县中小学校聘请有专长的家长、非遗传人等467人担任社团兼职教师,引进34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员87人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加强了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规范课后服务经费管理。县发改委遵循公益惠民原则,参考其他地区的标准,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明确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收费标准,严禁学校以课后服务为名乱收费。课后服务经费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支付课后服务期间的水电费、社团活动设施器材购置维护及服务人员劳务补助。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
临颍县充分利用课后服务这一“阵地”,让学生享受愉快的课后时光,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构建了良好教育生态,提升了教育温度,有力保障了“双减”政策有效实施,有效提升了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