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玉川: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鹤壁实践”
鹤壁市教育体育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的基点作用,抓改革、促发展,补短板、扬优势,重均衡、强优质,持续完善规范办学长效机制,探索推进基础教育规范管理,下决心、出重拳、系统性全面规范基础教育领域办学行为,让基础教育治理水平的基石更为稳固、更加牢靠,真正成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根基与基础。
防控安全风险,提升日常教育管理“规范”
紧盯重点领域,坚持精准化排查防控,密切家校协同,“一对一”开展帮扶救助,全方位做好学生防溺水、非正常死亡防范、校园欺凌防治、校园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管理提升等工作,推动校园安全工作更加规范化。加强学校日常管理,严格控制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次数,严格审查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类活动,不组织且禁止学校自行组织学生参与“白名单”以外的竞赛活动。明确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和审批报备流程,规范科普专题教育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社会事务,减轻学生负担。持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完善规范办学线索转办和问题督办机制,加大对违反负面清单规定、触碰底线红线办学行为的惩处力度,坚决防止出现挑战底线和触碰红线的办学行为,切实提高办学治校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防控风险,坚持每周研判。及时排查现有风险点和潜在风险隐患,防止出现不稳定或不可控事件。细化日常风险排查,建立定期摸排、重大风险及时上报、工作情况季度报告制度。开展规范办学培训,打造相关学校成为书记、校(园)长跟岗研修和教研员规范管理能力提升的基地,把规范办学力、规范教学力、规范教研力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人的基础能力和发展目标。
健全管理体系,夯实各级各校责任“规范”
各级各学校在各自范围开展重点自查,通过采取责任督学进校、专业力量视导等组合拳式的多种方式,夯实各级各校责任,形成层次化、类型化、结构化和整体化的规范管理推进体系。建立风险防控制度。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乱收费问题专项整治,公示政务热线、举报电话,坚持“举报必查、来信必查、有错必纠、惩处必严”,做到违规必纠、有案必查。发布举报公告,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健全治理考核制度。市直各学校一把手签订《拒绝教育乱收费承诺书》,明确各校(园)副校级领导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具体责任人,并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纠风工作考核内容。对顶风违纪、乱收费的学校,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规范课外读物,开展“清源”“护苗”“绿书签”等系列活动,对中小学校图书馆藏书进行逐一审查,严把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入口关”,防止“问题课外读物”进入中小学校园。推动校园周边200米安全区建设,联合城管、市场监管、文广旅等部门排查整治学校周边商铺危险玩具、三无食品、过期食品,消除安全隐患。建立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绿色通道,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227家下降到13家,压减率94.27%,全部实现资金监管;明确学科类校外培训基准收费标准,建立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机制,通过设立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或缴纳风险保证金的方式,有效防止“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育人体系支撑,稳定教学常规管理“规范”
在基础教育实施“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扩优提质”的过程中,系统性“规范”学校办学治校各方面的底线标尺,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将“五育并举”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觅春景·摄花影”“青春豫有引力”“忆峥嵘·担使命”等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举办校长杯足球赛、匹克球比赛等赛事,各学校学生参与率达到70%以上。深化“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推进戏曲进校园、传统武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走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课堂和高质量教师团队,构建全流程课程方案、落实“双减”政策、健全学校日常管理体系,构筑多元课后服务体系,每日、每周、每月、每期对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进行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方案执行上,以构建学科特色课程、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推进体验式、项目式学习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打破校内校外围墙壁垒。
制度系统建设,确保行动落实落地“规范”
建立“能力提升制度”“学校管理制度”,让“规范管理”的目标、任务与要求进学校。鹤壁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实施方案和通知,明确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文件会议、报表填写和调研统计、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校园值班值守、校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7方面27项重点排查整治事项,提出17条细化清单,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日常监管制度,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将考试管理作为督导检查和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坚决整治“掐尖招生”和违规跨区域招生等现象。建立规范办学线索转办和问题督办机制,对学校违规情况严肃处理并纳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学治校声誉负面记录。会同财政、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先后出台非营利性机构登记、预收费资金监管、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等全链条政策文件10余份。建立“监督曝光机制”,以“是否规范”“如何规范”“不规范了,怎么办”等为尺度和标准,构建广而告之且行之有效的曝光网络体系,增强监督力量,强化日常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