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开区:以“规”树标 以“范”引领 构建区域教育发展良好生态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河南省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对辖区中小学办学行为进行全面规范,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建构了“12345”“规范管理年”治理模式,以“规”树标,以“范”引领,加快构建教育发展良好生态,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一个初心”,守住规范管理底线。经开区依法规范各中小学办学行为,引导学校坚守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初心,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安全、适合的发展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把牢“两个抓手”,明确规范管理方向。一是制定规则,以“规”树标。依据教育部列出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负面清单,经开区先后制定了《经开区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行动实施方案》《经开区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的通知》《经开区关于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相关事项的通知》等系统性文件,确保治理工作目标明、标准清、制度严、措施细、可操作。二是选树典型,以“范”引领。对照负面清单中12个重点整治事项,经开区加强行业监管责任,推动自查自纠和外部监督双轨运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问题;同时开展规范管理典型案例评选和先进单位、个人选树活动,双向发力,助推治理工作走深走实。
聚焦“三个问题”,夯实规范管理举措。经开区针对“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师德师风失范”三个重点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多措并举开展规范治理工作。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实”字,分类治理。紧扣“三失”问题分别制定三类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把问题析透、摆足、想全,确保行动有的放矢。二是以过程为导向,突出“严”字,分工协助。规范管理工作涉及面宽、人多、事广,牵一发动全身。经开区明确三类问题涉及单位各自职责,加强管委相关职能部门、办事处等多部门联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治理工作。三是以结果为导向,突出“细”字,分层推进。细化各项治理举措,增强问题解决手段的多样性、路径的丰富性、方法的实操性,确保不同问题在不同层面得到有效解决。
完善“四个制度”,确保规范管理长效。按照教育部规范治理要求,经开区建立完善了四项配套制度:一是声誉评价制度。社会声誉是学校精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开区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将学校办学治校评估结果通过一些媒体网站平台进行公开公示,对学校办学行为起到表彰、宣传、激励、规范和警示作用。二是能力提升制度。规范管理是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经开区通过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梯级教师培养机制、县管校聘机制,成立区班主任研究中心和10个“三名”工作室,大力建设“校际教师教研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班主任成长共同体”,坚持师德师风评价教师第一标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进而推高学校管理水平。三是责任追究制度。规范管理应该建立在完备的责任链条之上。经开区以职能定责任,以岗位定责任,明确责任主体、问责内容、追责办法等,形成包含专业问责、政治问责、法律问责并行的问责体系,确保有法必依、违规必查、失责必究。四是督导评估制度。加强专业督导评估是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经开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组建专业督学团队对辖区教育工作开展常态督导,并聘请专业的社会评价机构开展学校评价工作,确保相关工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推进“五个创新”,实现规范管理提质。一是创新“双减”工作,回归教育本质。经开区紧扣“双减”工作三年目标,“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突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足学好;开启“官方带娃”新模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完善网格化校外培训监管体系,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相关工作两次荣获河南省典型案例。二是创新“群腐”整治,优化生态环境。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为切入口,探索建立经开区“1+4+N”治理模式,紧盯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成立5个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发布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等,确保整治工作快速推进、扎实开展,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区域教育发展环境。三是创新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德育创新,推进体育艺术“一校一品”,把2024年确定为“课程建设年”,持续强化“学为中心”的“1+3+N”区域课堂形态建设,大力开展经开特色的课题“微研究”,规范中小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以全面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为契机,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创新队伍管理,激发发展活力。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紧扣“选、育、用”三个关键字做文章,暑假期间实施学校中层及以上所有干部全员竞聘上岗。五是创新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学校信息化、数字化治理,搭建经开区学校管理服务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强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规范办学行为制度执行和监督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