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兵岩
茶汤为纸、清水代墨,在流传千年的点茶技艺中感受宋韵风雅;3D打印、智能机器人,在智慧应用展示中体验新技术和新业态……一年一度的为期一周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日前落下帷幕。
活动周期间,学校通过“四开放”“三贴近”“两走进”等形式,开展了“大国工匠”进校园、技能展示、志愿服务、企业参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了一场盛大的展示与交流的盛宴,校园由此变得格外热闹与生动。参加学校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我感触颇深,对职业教育活动周和职业教育也有了更多思考。
我目睹了学生们令人振奋的成长与进步。他们不仅将平日里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得淋漓尽致,而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精彩的展示。一些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技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另一些学生则在作品展示区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创作成果,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些学生,或许曾经感到迷茫,或许曾被视为不被看好的群体,但在职业教育的熏陶下,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从他们那专注而充满自信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所展现出的才华和潜力,如同璀璨的星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他们的未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技能成才,打破“学历歧视”
职业教育活动周不仅仅是技能的展示的平台,更是一种对职业教育理念的传播。它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职业教育并非次等的选择,而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小到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大到核心零部件的试制,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忽视的“小细节”里,都藏着技能的大学问。
也许,我的人生不止于此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的“名校崇拜”“职业歧视”等现象,直接影响人们对教育模式的选择。似乎考入职业院校就意味着人生再无逆袭翻盘的可能。
但是,通过一年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一场场的职业技能大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带来的回报,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中职生戴上名校博士帽,完成人生‘三级跳’”“从技校生到首席技能大师,蓝领舞台更出彩”,这些之前看起来似乎只是少数人会实现的人生逆袭案例,现如今却频繁地发生在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上。也许,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心发感慨:我的人生不止于此。
也许,我的学生很优秀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文化课教师,我曾在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深感困惑:为何我的学生那样“不争气”,一道简单的文学常识题都会错了又错,期末成绩80分、90分以上的人少之又少?我真的能在他们身上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吗?
直到有一次,我在课后与一位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讨论一张宣传海报的内容时,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您的观点和角度都是在说文案的语言组织,这方面您肯定比我更懂,但是,如果从这张海报的色彩搭配、布局构图来说,我敢打赌您一定没有我专业,所以您的观点只是一方面而已!”当时,我惊讶于学生的自信之余,不禁反思:我平时所认定的“90分以上”为优秀的标准到底看的哪方面?看起来不怎么优秀的他,寝室里却贴满了多届大广赛的奖状。而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还有很多导游大赛的一等奖,“挑战杯”的一等奖,“互联网+”大赛的一等奖等等,这难道称不上优秀?
也许,我的孩子没有那么差
“航空发动机能设计出来,但是没有高超的焊接等工艺,也造不出来。”这句话出自2022年《南方周末》的一篇特别报道,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文章讲述的是当年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马宏达的故事,他凭借一手精准的“刮腻子”技艺,历经五年的刻苦训练,最终荣膺冠军。“刮腻子”和“世界冠军”,任是像我父亲一样在建筑工地干了将近一辈子的人,听到这两个词都觉得它们八竿子打不着。当然,他可能会谈一谈“刮腻子”,毕竟是自己的主业。以前也经常对我讲,“不好好学习,明天跟我去工地搬砖、抹灰、粉墙!”在他看来,称得上“学习废物”的人,才会去“刮腻子”,而“刮腻子”刮一辈子也刮不出世界冠军。
然而,正是这样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却在一位职业院校的学生手中产生了实实在在的联系。在赛场上,马宏达每一次挥刀刮过,都是他五年来刻苦训练的见证。不仅仅是他,还有像“高职毕业任教清华”的邢小颖等一大批奋斗在各行各业的“技能明星”,他们来自职校、技师学校,却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技艺,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专注与热爱,看到了人生的丰富形状。所以,以后可能会有很多父亲感慨道,也许,去“刮腻子”的孩子也没那么差。
技能报国,实现“与时偕行”
技能成才点亮的是人生,技能报国成就的是未来。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只有一个个“小我”实现了,才能汇聚成澎湃的“大我”。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两批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共有33所高校,其中校名带着“职业”二字的便有16所。“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加速确立,职业院校迎来了蓬勃生长的发展机遇。在职业教育发展这条大有可为的大道之上,教师和学生是同行者。
扎根职教存“匠心”
有哲人曾经以“唤醒”形容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是,一个沉睡的人,是无法叫醒另外的沉睡者的。所以,真正的得享“师者之尊”荣誉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确保自己被唤醒,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努力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打破以往自身对职教学生难以成才的认知偏见是职教教师成长的第一步。其次,既把知识推送到学生头脑,更要在学生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立下鸿鹄志、争做奋斗者,为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然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理应成为职业生涯的重点目标。立足三尺讲台,一堂生动有趣的优质课让学生入脑入心;走进生产一线,一手精湛的技艺引领学生爱上学习技能是职教教师的根本立足之道。
精益求精做“匠人”
“青年人!你要尽情地弹唱,你要主宰这沉默无言的海洋,你一定怀有远大的志向,你那颗跳动的心儿是多么高尚”。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对青年的寄语与嘱托。时光顺流而下,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
据报道,预计到2025年,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技能型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仅智能制造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就达450万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技能人才当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频,紧盯“卡脖子”难题,牵住关键核心技术“牛鼻子”,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技能报国是接力也是传承,从“大国工匠”到“青年工匠”,已经有无数的榜样用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钻研,实现一次次创新超越,为“后浪”们当好了表率、鼓足了干劲,让我们明白只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青春的光谱才能更加广阔。
时光不语,却最是动人,十年历程,是一张张自信的笑脸,一个个成功的项目,一幕幕震撼的场景让职业教育活动周有了温度。也让无数职教学子体会到“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真正内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职业教育活动周同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