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纵享“i”“e”,勇做自己

一点心理学 | 纵享“i”“e”,勇做自己

  现在校园里刮起了一阵“i”“e”风,同学聊天多了话题,恋人亲近多了契机,社团活动多了主题,这就是MBTI测试的魅力,MBTI已经代替星座,成为了新的社交标志,“i人”“e人”成为了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迅速融入群体的话题法宝。

你是“i人”还是“e人”?

  MBTI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此外,每个维度还有2个方向,“注意力方向”分为外倾(E)和内倾(I),“认知方式”分为实感(S)和直觉(N),“判断方式”分为理智(T)和感性(F),“生活方式”分为判断(J)和理解(P),以此衍生出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模式。

一点心理学 | 纵享“i”“e”,勇做自己

  你是“i人”还是“e人”?这个结果好像能够帮你在校园中迅速找到同类,在你的同类中,你的任何行为和需求是可以被理解、接纳的。

  MBTI作为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为当今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能够通过这个测试结果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开启社交、自我觉察、接纳彼此、融于集体。

  但是,全球80亿人,只有16种人格吗?答案显而易见;MBTI测试结果可以对标每一个人吗?答案显而易见;MBTI测试真的能让你找到Soulmate(灵魂伴侣)吗?答案显而易见。

  眼前的“e”不是“e”你说的“i”是什么“i”生活中或许也很少有纯粹的“e”或“i”。

  在这个人均都在撕标签的时代,我们在这场心理测试的漩涡中要看清自己,勇做自己。

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MBTI只是一种工具,它取自于样本,也受制于样本。在进行测试时,我们鲜活的生命怎么能被冷冰冰的选项完全局限,而只被动地进行二选一?只有具象的输出才能立体地展现自己。

  MBTI在我们认识自己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是打辅助的,还是要我们自己输出核心,立体多面地提升和展示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需要在长久且真诚的交往中发现每个人身上熠熠生辉的不同点,去感受灵魂之间的碰撞。

  在做自己的时候需要去觉察,在交友是需要有互动,这些都不是由MBTI的类型能够决定的,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成不变的公式中,不断地成长变化就是我们的常态,不被任何事物所限制,即使是对我们来说还算科学的MBTI测量工具。

  不用羡慕某一种人格,这些不能定义你自己,他人眼中的尖刺或许是另一人眼中的玫瑰,所以没有最好的人格,但是有更好的你,人生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是“i”是“e”更应该是灵魂的不被定义,去做不被定义的自己,看见更多不被定义的可能性。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纵享“i”“e”,勇做自己

薛月琦 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洛阳理工学院白圣豪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一点心理学 | 纵享“i”“e”,勇做自己

  洛阳理工学院白圣豪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致力于透过积极心理学建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科学模式,力图从实践环节的更迭和质性的逾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生态适宜性和时代实效性,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和实践提供示范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