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寻求爱与被爱是每个人成长与发展历程中的助推力。在大学生活中,许多同学都在努力追求被认可和被爱,他们在亲人、朋友、恋人和老师那里寻求认同感,但当他们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时,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值得爱,也感受不到爱,所以被爱的前提是优秀吗?
郑州大学大二学生 小A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这让我对自己充满怀疑。身边的人对我的期望很高,这让我觉得压力巨大,担心自己达不到预期,有负厚望,不值得被爱。
郑州大学大二学生 小B
我觉得我在学术上表现得不够好,这让我担忧自己是否能够在社交圈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担心因为不够优秀而失去朋友和恋人的关心。
郑州大学学生 小C
我曾担心自己的外貌和才能不够优秀,无法吸引到理想的伴侣。但经过老师的开导和一段时间的自我反思,我发现自己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成长和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他人的喜爱。
社会和家庭过高的期望、缺乏自信、在比较中“不够优秀”的感觉成为“值得被爱”的压力源,爱是什么?被爱的前提是优秀吗?
爱是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无论何种情境,优秀或一般、成功或落魄、强悍或懦弱,无论是否可能失望的情况下,都愿意选择去爱。爱一个人,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爱不是 “优秀”!
爱是生而为人的权力!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的成长环境、生命经历以及行为秉性如何,爱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包容与接纳!爱是我们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变得柔软的感受!爱不是“值得”!
“爱”存在于“无条件的被爱”里,“爱”更存在于“无条件的去爱”里。
去“爱”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无谓的比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努力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自信心;将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长上,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面对挫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成长。去踏踏实实“爱”自己,我们就不会纠结是否优秀,摆脱“不够优秀就得不到爱”的困扰。
去“爱”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共同成长,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爱。学会珍惜现有的人际关系,关注亲情、友情和爱情,学会感恩身边的亲人、朋友和老师,珍惜他们的关爱与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被爱的幸福,不再过分纠结于“优秀”的标准,并传递这份爱给更多的人。
人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优秀,而是多方面的。被爱的前提并不是优秀,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信心,拓展人际关系,培养自我成长意识,以及学会感恩和珍惜。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不够优秀”的心理困扰,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
杜若飞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工作室简介
郑州大学刘慧瀛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郑州大学刘慧灜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由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师刘慧瀛教授为主持人,心理咨询师梁紫平、尚雪松、王一帆、张磊、杜若飞、王琼、樊倩倩等为核心成员。工作室目前拥有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共31人,其中有中国心理学注册心理督导师2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督导师1人,教授6人,心理学博士学位25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0人,注册心理师6人。工作室以“引领骨干、同伴互助、培育成果,共同提高”为宗旨,潜心于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业能力的提升发展平台、探究高校心理危机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平台、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危机预防的实践教育平台,引领促进工作室成员及队伍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讨、督导、科学研究,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校院协作模式、家校联合心理安全防护模式,实现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