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丨高考过后,与你一同迈入安师的“门”

  穿过历史风云,走过百年沧桑,一扇又一扇门,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门内是青春年华,门外是锦绣前程。

  一起推开安阳师范学院的门,为你讲述她的故事。

我在安师等你来

  金秋九月,让我们相遇在安师。

  踩着晨光,美丽校园映入眼帘,林间静赏泉上石,簌簌而过竹梢风。

  校训是师生的座右铭,进德修业,博学笃行,贵在传承,贵在建设,贵在践行。

  图书馆门,通向精神栖息之地,书籍如山,勤涉为径。

  因理想相聚竹门下,乘风而上,为梦同行,锐意进取,一起谱写荣光。

  刻苦的身影,为梦想奋力拼搏,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榜样安师,听得见的声音,看得见的身影,榜样就在身边,榜样就是你我。

  拾级而上,步入“安师众创”之门,期待新鲜力量的注入,谱写安师新篇章。

  走进教室的门,屏蔽了门外的熙攘,守护静心学习的学子。

  翻转课堂门内,学生主动求知,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室,进入求知的世界,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为学子注入更多能量。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烟火气味自碗盘传递,温润着开餐的食胃。

  门内不只是梦的栖息之地,也是学子的心归之处,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宿舍文化,“室”界之大,与你共乐。

  体育馆门内热火朝天,释放青春活力,展现青春风采。

  操场上洋溢着欢声笑语,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开启心灵之门。

传承红色基因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学校地处红旗渠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红旗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在学校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学校创建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展馆,打造成红色阵地——党史“课堂”,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丰碑”红旗渠建造者专题摄影展,创作团队从2018年起,历时三年,探寻林州456个村落,走访拍10万余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又一个修渠人......

赓续历史文脉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学校坐落于甲骨文故乡,长期以来浸润在殷商文化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遵嘱托、继绝学,始终坚守甲骨绝学研究阵地。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注入科技创新的力量,讲好甲骨文故事,传承甲骨文文化,展现甲骨文独特魅力,让“绝学”不绝、让”冷门”不“冷”。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集甲骨文著录库、文献库、字形库于一体,是世界上现有资料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面向全世界免费开放,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为甲骨文研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

  汉字文化体验馆从不同视角、不同方向,立体而全面地向我们展示汉字文化的魅力,“字”从遇见你,撇捺氤氲华夏情。

  步入殷商历史文化馆 ,以“时间”为主线,展现殷商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走进校史馆,泛黄起皱的学生名录,残破斑驳的书信证书,细心珍藏的徽章……

  一件件历经沧桑的实物,在感悟着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讲述着一代代安师人的百年奋斗史,岁月无声,历史有痕。

定格青春风景

  流苏湖旁,青石砌门,湖的涟漪微微荡漾,觉落日余晖皆来相就。

  驻足于木香花门下,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驻足停留水杉林门,绿树荫浓夏日长,汀花雨细,杉树风闲。

  流苏湖旁,红亭静坐,透门赏水光潋滟,停云湖上粼光碎。

  安师每一扇门记录着安师学子的成长故事,愿与刚刚经历过高考的你,携手同行,并肩逐梦,以青春之名,书写青春华章。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安阳师范学院张爱善工作室

领航丨高考过后,与你一同迈入安师的“门”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安阳师范学院张爱善工作室,是河南省首批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打造融媒精品力作,出色完成省教育厅交办的各类任务,培养网络优秀人才,做强网上正面宣传,画好网络育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