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在“联”和“融”上下功夫 深入推进“村校联建,双融双创”

2024-07-12 09:27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我们学校所辐射的3个村的村民委员会,共同努力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东高村在教学楼两侧修建了8个新水池;西高村采购了140套新桌凳,在学校安装了篮球架;清河村帮助学校更换了教学楼所有的门……3个村共同出资1万余元为西高小学安装了新大门,过往的群众赞不绝口。学校将西高村的‘德孝文化’融入课程、纳入课题,将‘村宝人物’请进课堂授课,将‘非遗’文化——大鼓融入篮球操,为村小教育加码赋能……”


  6月13日晚上,“沁教之声大讲堂”第11期校长夜校以“村校联建,双融双创”为主题,进行了专题交流,沁阳市西向镇西高小学(以下简称“西高小学”)校长郭琳芳现场讲述了“我心中的村小模样”。


  在沁阳市,类似西高小学的“村校联建”生动实践,在很多乡村学校都发生着。沁阳市教体局按照沁阳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市部分农村学校与村庄中开展“村校联建,双融双创”活动。通过村委和学校干部交叉任职,党建工作融合提升,文化共建,双向服务,既建设了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学校,又培养了有劳动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村校联建,前提是“联”,如何“联”?首先,在“心”上联,把村委、家长、爱心企业家等一切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爱心人士联到一起,让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生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对学校管理、建设有真实的实践体验。


  一方面,学校能赢得社会的信任、支持,另一方面,能汇聚更多的智慧,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工作局面,同心同德办好乡村教育。其次,在“根”上联,从优良传统和乡风良俗中汲取精神力量,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乡土特色的办学风格。


  村校联建,关键在“融”,怎样“融”?首先,在组织上融合,村、校交叉任职,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学校校长担任村里的“编外副书记”,实现双创建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其次,在文化上融合,一方面充分挖掘乡村唢呐、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非遗”文化,将其融入学校课程,形成乡土校本课程;利用乡村土地优势,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中渗透德智体美教育,让学生在“五育”融合的体验中成长。


  再次,在服务上融合,学校引导学生参与到村里的卫生、环境、敬老等公益事业中,培植公益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村委在改善村小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把热爱公益、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新乡贤”请入学校当“编外老师”,促进“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


(沁阳市教体局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