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3月15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厅、清华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郑州举办。
研讨会现场
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尹洪斌,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梁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笃波,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张锦,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教材处)处长陈凯出席会议。全国兄弟院校的马院师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教学单位师生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俊国主持。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吴潜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韩庆祥,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峻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梅等17名省内外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
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尹洪斌讲话
尹洪斌在讲话中指出,推进和加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关系着全省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深化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实际行动,也是不断加强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一个重大举措,因此,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八个统一”,为今后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就下一步如何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发挥思政课作用,尹洪斌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建强办好思政课,打造思政“金课”。第二,必须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三,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同心协力共发力,健全“三全育人”模式。第四,必须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深、讲透、讲活。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梁莉出席会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笃波致辞
王笃波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也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的生动实践。王笃波表示,各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交流分享,既是一场学术盛会,也是一场思想盛宴,必将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开创学校思政工作新局面。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致辞
艾四林表示,站在新的起点,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是此次会议探讨的重点。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他强调了三点内容:一要更自信。要努力在理论上更自信,能力上更自信,教学上更自信。二要更从容。要在大与小、快与慢、长远与眼前的问题上处理好,让我们在思政课的教学和探索上更从容。三要更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唯有与时代、改革发展、人工智能相结合,坚持思政课发展规律和高等教学规律,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才能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新的借鉴。
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教材处)处长陈凯发言
陈凯简要介绍了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的河南备赛经验,并结合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际,建议与会教师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力求用心把每一堂课上好、上活、上具体,找好抓手,讲出实效,不仅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陈凯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向与会的省外高校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到河南多传经送宝,共同把“中华第一课”讲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俊国主持
参会人员合照
研讨会分主旨发言和主题发言两个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围绕6个议题,分别作主题发言。
研讨会主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主要议题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
2、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5、“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研究
6、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主持
《“3·18”讲话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吴潜涛
吴潜涛对五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进行了回顾与展望。首先,他用大量详实数据,从四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展示了五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第一,思政课教材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二,思政课教学体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第三,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显著增强;第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其次,对高校思政课后续的发展作出了展望。第一,继续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第二,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第三,坚持“八个统一”“三全育人”,善用“大思政课”;第四,坚持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队伍、学科建设的协同推进;第五,坚持问题意识。
《立德树人:文化人与文明人》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韩庆祥
韩庆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的精髓是 “八个统一”“六项要求”,“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教师的必答题,是“打的坚硬的铁”,答好这道题并非易事。打铁还需自身硬,“六项要求”是思政课教师自身要硬。河南省在此方面所做工作成效卓著,在第三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名列第一。思政课聚焦立德树人,他从自然人、文化人到文明人层层深入的逻辑展开。第一,自然人具有自然属性、生存需要和为我性三个特点。第二,自然人提升为文化人,包括“化人”与“人化”两个方面。第三,立德树人需要由文化人提升文明人,关键在于内在修养、与人为善和共享普惠,从哲学上讲是文以明道,文以明善,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战略地位的论述》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
骆郁廷强调,思政课是立心立魂、强基固本、立德树人、反渗防变的关键课程,要注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讲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信心和素养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
王树荫围绕“思政课建设的信心和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这一问题作了主旨发言,他不仅回顾了思政课发展的历程,而且阐明了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王树荫认为,思政课建设的信心主要建立在思政课教师坚实的综合素养之上,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断筑牢政治信仰,积极弘扬“三大文化”,发挥文化的教化涵养作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精神,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只有这样思政课建设才能充满信心。
《论思政课教学的“道”“学”“术”》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
刘建军根据思维进程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分别对“术”“学”“道”的内容及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术”是思政课教学的技巧运用,包括教学的规范规程、教学的口述互动能力、讲好思政课的技巧和诀窍。“术”的背后是“学”做支撑,是思政课教学的学问支撑,是指教师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具备学理化传授知识的能力,以及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道”是“学”和“术”的升华,是思政课教学的规律遵循,它要求必须提升教师政治觉悟与精神境界,要遵循符合正义的规律,并善于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讲好道理的几重要求》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
白显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这一观点,指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讲好道理的几重要求:第一,要讲好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真道理,也就是讲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第二,要讲好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实践之问的大道理;第三,要讲好深刻透彻、系统完整、富有学理、充满哲理的深道理;第四,要讲好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实际和贴近大学生的活道理。
《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峻岭
杨峻岭在以教育数字化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手段,实现思政教育因时而化、因时而新、因时而进,打造数字化育人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数字思政”在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思政”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把握“数字思政”的科学内涵;二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三要协同创新;四是要善用大思政育人理念。
《“大思政课”视域下“五课联动·四域融合·三全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梅
张梅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五课联动•四域融合•三全育人”进行了全面介绍。她首先阐述了该模式的构建背景,针对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课程间互动不足;实践教学方法较单一,学生积极性不够;实践教学协同性不足,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尝试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按照五门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及“大思政课”理念,探索出适合不同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多维度实践场域,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主题发言
《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主持
《大思政课育人要素集成及资源整合思考》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
刘吕红从“大思政课”如何更好地集合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如何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纵横网络要素集成、以及行政部门的统筹与社会资源配合等方面,讲解了如何建设以思政课为核心,立体式推进形成大课堂、大平台、“大思政课”格局。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拓展策略》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
戴锐从“大思政课”的基本属性、特点和定位出发,谈“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化”的必然性和“基地化”可产生的系列特殊效应,分析目前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指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河海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河海实践,提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时空拓展策略和主体及功能拓展策略,为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
《持续推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
蒋占峰表示,纵深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理念是未来思政课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深入挖掘教育案例中的思想精髓,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到思政实践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度结合,鼓励在教学内容上的革故鼎新。最后,他从真理层面、价值层面、实践层面分别论证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性,强调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思维运转的主动性转化,化被动的程序式听课为高质量的主动探究讨论,聚焦思政课教学目标,并且提供思政课的精准供给、优质供给,呈现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创新》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孝红
胡孝红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体系、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学习系列平台、推进以课程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多元化发展、搭建“大思政课”新媒体平台四个方面,介绍了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效和特色,为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
《思想战线》主编蒋红主持
《文化视域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
刘振江指出,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从文化概念的溯源维度,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的确定;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英文化这三种文化结构维度,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外延的扩展;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维度,解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的不断丰富;从文化的双向传播和接受关系维度,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从文化的教化、动力、认同功能维度,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从文化的使命任务、建设机制、理论指南、实践遵循等整体维度,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
《以“3·18”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高校思政课“启拓”教学改革》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玉生
徐玉生从高校思政课“启拓”教学模式及设计、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以“六要”“八个统一”深化启拓教学改革三个方面,介绍了江南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创立的“启拓(QITO)教学”的教学模式,即坚守“问题导向、课堂互动、思想引领和团队优化”的理念,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新模式,以“六要”“八个统一”深化“启拓教学”改革,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核心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构建立体化教学实践,精准把握学生痛点难点,开拓新媒体新技术教学方法,全面促进高校思政课堂新生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思路和借鉴。
《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系统性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
闫方洁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谈了转化的必要性、选择性和可行性。她提出由于教材体系的对象是普遍的、静态的和书面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多维思考和生活化表达;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整体化、问题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授课原则,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前提,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讲授一堂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然特性》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郭红军
郭红军就“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着重从任课教师的示范性、讲授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师学生的互动性、联系实际的实效性、课堂内外的联动性、启迪人生的思想性七个方面展开,深入剖析了任课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所应体现的应然特性,为新时代思政课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益启迪。
《教学竞赛心得体会与经验分享》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家涛
王家涛从微观上对参加国赛的经验心得进行分享。国赛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材料评审环节,其中为了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新增的学情分析不仅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也对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进行完善。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引出大赛的第二阶段:教学设计,如何做好说课环节,就是以学情分析揭露出的问题为引导层层推进。第三阶段为教学教案。教案不能拘泥于形式,关键在于内容;要善于创新,将教学思路与理念融入进去。国赛第四阶段为创新课件,可以总结为前三阶段完成度高并加以完善的成果。每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以比赛引导思政课教学,以比赛反哺教学。
参会人员认真学习
本次研讨会意义深远,省内外专家学者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总结五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并结合所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成果,就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办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省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八个统一”要求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入挖掘思政育人的“时、度、效”,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注重改革创新、统筹育人资源、配齐建强队伍,努力打造立德树人河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