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育人笔记”栏目,邀请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撰写育人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杨春梅 教龄5年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思政课不仅是一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键课程,更是一门充满真理与情感交织的交响乐章。它需要启迪学生通过理性思维去探索和发现真理,同时也需要借助情感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真善美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作为一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的主讲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讲好思政课第一课对于初入大学校园学生的重要性。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真理、真情、真心打造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教学课堂,才能指引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成就出彩人生。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心育人,才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以理服人:真理之光照亮前行路
讲好思政课,必须以理服人。理论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是思政课堂的生命线。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他们的头脑,这就需要教师自身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提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真理的力量像明灯一样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譬如,“德法”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论断的讲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研读原著,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理论内涵,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要结合案例讨论、课堂互动等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如通过“做自我介绍”活动,让学生分析凝结在人身上的社会关系,以及通过设置“福建厦门人,医生,获得了‘共和国勋章’”等条件,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在踊跃参与互动中进一步理解了人的本质,明白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从而为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追求奠定了思想基础。再如,在第二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课堂讲解中,注重史论结合,就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好在哪里讲清、讲透,让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以情动人:情感纽带连接心与心
讲好思政课,必须以情动人。思政课就像是一首感性与理性交织的乐章,既需要理性的投入、深沉的思考,也需要情感的激荡、热情的涌动。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情感价值的挖掘和表达,激发学生共鸣,提高教育效果,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摇篮。
首先,选择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教学案例。譬如在“德法”课的讲授中,我会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代表性的社会事件或典型人物等作为教学案例,例如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仍争分夺秒为国工作的林俊德院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陈祥榕、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等,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精神总是能让大学生心潮澎湃,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红色情景剧本沙盘体验活动
其次,注重案例的情境营造。通过生动的描述、形象的展示和情境的模拟,学生置身于案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氛围和人文精神。如我们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举办的红色情景剧本沙盘体验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剧本杀”形式进行,以沉浸式表演重现1918年巴黎和会历史场景,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点燃强烈的爱国热情。
红色情景剧本沙盘体验活动
其次,注重案例的情境营造。通过生动的描述、形象的展示和情境的模拟,学生置身于案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氛围和人文精神。如我们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举办的红色情景剧本沙盘体验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剧本杀”形式进行,以沉浸式表演重现1918年巴黎和会历史场景,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点燃强烈的爱国热情。
以心育人:人文关怀传递温暖力量
讲好思政课,必须以心育人。思政课强调人文关怀,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如同微风轻拂树梢,如同云朵相互依偎,是一种无声的影响,一种心灵的触动,更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润泽。
针对大学生关心的各种问题开展小调查
我坚信做一名温暖的老师,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融化学生心中的疑惑,赢得学生的信任。譬如,在每年秋季学期“德法”课的第一堂课,面对大一新生一双双充满好奇又略显迷茫的眼睛,我总是先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快速拉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对“上大学的目的”“对大学的适应程度”“现实的大学生活与梦想的大学生活是否存在差异”“打算如何处理与室友、同学的关系”“最想从老师和学长那里了解什么”“对未来4年的大学生活是否有规划”等问题的思考和交流,深入了解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的迷茫、失落、不适应等心理现象,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随后结合这些问题进一步对大学的功能和定位、青年人的人生方位和所处的历史方位、青年的时代使命等内容进行讲解,做好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找到人生方向、勇担时代重任的引路人。
在春季学期的“德法”课的第一堂课,面对已经度过半年大学生活的学生,我会用“你对大一上学期自己的学习状态、期末成绩满意吗?大学第一学期的生活是否按照自己的预期和规划开展?”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让理想照进现实、用自律践行生活。
思政课应该成为奏响真理与情感的交响乐章,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心育人。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中,让思政课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坚定信仰、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执教格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