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笔记 | 丁建波:给思政课插上跨越大洋的翅膀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育人笔记”栏目,邀请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撰写育人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我的育人笔记 | 丁建波:给思政课插上跨越大洋的翅膀

丁建波 教龄30年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杨亚洲是河南工业大学2016级土木专业的学生,2020年毕业后前往非洲工作。

  我曾经教他们大一时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后来陆陆续续又给他们上了几次形势与政策课程。他毕业前,我们曾经就网上一些热点问题交换过几次看法——我很喜欢这些愿意跟我分享观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打开我的视野,帮助我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2021年2月9日下午三点多亚洲突然给我发来两张照片和一句话:

  亚洲:丁老师,非洲这里是真的荒凉……离开了公路以后很难看到有人。我在西非喀麦隆,在这里修公路。来这边才发现,这边的贫困和落后比电视里还要真实。

  我:有几个地方可以稍微留意一下:物质生活和基础设施贫乏,原因何在?那里的人精神状态怎么样?日常生活、日常活动主要是什么?这些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他们对于你们的态度怎么样?国家援助的宣传及效果如何?

  亚洲:好的老师,多谢指点。我也正想做一个类似的总结,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多的方面。

  我:物质生活的贫乏好解决,关键是精神生活的贫乏。你看到了富丽堂皇的教堂和清真寺,那么,他们本土精神信仰又是什么情况呢?这些东西是不是精神殖民及文化侵略?

  亚洲:这里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我觉得基督教应该是法国殖民时期带来的。伊斯兰教主要在北部地区,应该是从北非逐步传过来的……我听别的同事说,以前法国人在这里根本不把黑人当人来看,我们每一次从村子里过的时候都会有一群小孩子跟着我们后面喊“你好”,所以,我觉得在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当地人绝没有把中国人看作是剥削者或者压迫者。

  我:多看看,深度观察。如果你在那边时间足够长,可以分阶段从不同方面来写一点东西,就叫作《非洲来信》吧,今天的对话可以作为一个引子。

  这就是后来在我的公众号“老丁说话”上面连载的“对话:亚洲在非洲”系列文章的来历。

  从2021年2月27日开始,亚洲开始正式把他在非洲的见闻与思考整理成文发给我,我也一一整理出来,现与大家分享。

  2021年2月28日,对话:亚洲在非洲(1)午饭后的思考

  “我们在这里吃自己种植的蔬菜是因为在这里根本买不到足够的蔬菜,食堂能够大量购买的只有洋葱。我们种菜不用化肥和农药不是为了所谓的健康,是因为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农药和化肥。这里的牛羊散养不吃饲料也不是为了让肉更好吃,而是因为连人都吃不饱饭,更别提用玉米和大豆来做饲料了。”

  “来到这里一个月了,我也看到了很多,也和国内做过一些对比,得到了很多感触。像这样写文字不知道可以坚持多久,但我还是想多留下些资料,至少我没有白来过。”

  我的点评:

  亚洲在非洲工作,他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肯定是没问题的。我相信他们的汗水与心血所化作的通衢大道,不仅将极大地方便当地人民的交通,而且将进一步加深中非人民之间的感情——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也是中非之间的民心工程,是为中国树形象、增光彩的壮举,我为每一个奋斗者点赞。

  2021年3月7日,对话:亚洲在非洲(2)我错过了他们的婚礼

  “在来到非洲以前,我设想过自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我考虑过同学还有朋友会结婚,我会错过他们的幸福瞬间,但是没想到是这一天会来得如此迅速,以至于现在我还没做好准备。”

  “现在再想一想,我还会错过更多。再过几年我可能还在沙漠、在高原、在戈壁滩上,还在太阳下、风沙里工作,过着如同荒野求生一般的生活。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会慢慢的升学、结婚、生子,走入人生的新阶段,而我缺席的不仅是他们的幸福时刻,甚至慢慢地淡出了他们的生活。”

  “痛苦是有的,无法避免,我能做的是在万里之外祝他们幸福。”

  我的点评:

  亚洲和他的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有为青年,心怀天下,志在四方。事实上,人生怎么会没有一点缺憾呢?错过,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的人生际遇。

  2021年5月1日,对话:亚洲在非洲(5)你

  “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看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随着推土机的前进而后退,看着一条条几百年不曾变过样子的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混凝土桥,看着营地附近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围观你们修路的当地人……”

  “你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不一样的事,这和在国内工作时的感觉真的不一样。”

  “你的工作就是这样,来的时候没有路,等你开完路架好桥也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只是,你会偶尔想起你的小山坡,想起那条可能自己余生都不会再走上去的路;偶尔还会想起你的‘徒弟’,他们以后应该可以靠你教的技艺生活吧;那些村子里的人们以后应该能沿着你修的路走到外面的世界吧!”

  我的点评:

  说实话,这一篇文章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感动的,在编辑的过程中,我的眼泪不止一次地溢满眼眶:亚洲很真实地剖析了自己最初的出发点,毕竟我们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不具有那么崇高的理想,但是,我们敬仰像清华博士那样的人,也绝不轻视每一个“亚洲”这样的普通人,毕竟,每一寸公路的延伸,都离不开每一个在非洲辛苦劳作的大写的普通人。

  2022年1月3日,对话:亚洲在非洲(7)小偷和治安

  “治安的混乱不是没理由的,贫穷和基层失控是最常见的原因。九十年代时国内也是小偷遍地,飞车党横行,很多我们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犯罪层出不穷,这部分历史我们都可以从纪录片还有长辈们口中得知。后来随着经济慢慢发展起来,基层治理程度越来越高,这些乱象才逐渐好起来。”

  我的点评:

  当我们走出去,看看这个大世界,看看周围的人们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再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什么要学党史,为什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

  本文似乎有点儿过于“现实”,似乎有“劝退”效果。但是,亚洲还在坚持,天鸿也在那里,还有一些我不知道名字的工大学生,以及更多我不知道名字的中国建设者。他们冒着各种艰难险阻,顶着各种压力,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奋斗,书写着中非友谊的未来,不仅让当地人走上了平坦的大路,而且给他们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2年7月12日,对话:亚洲在非洲(10)非洲农业不发达

  “可惜的是,非洲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却始终缺少农业上的后期建设。若只是基础设施不足也还可以弥补,事实上从政府到老百姓都不重视农业生产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缺陷。”

  “从政府层面来说,这个国家没有什么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也没有相应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而且还大量进口外国的粮食、水果和其他农产品,这样的政策必定严重冲击本地农业生产积极性。试想,如此低下的手工农业生产怎么可能竞争得过低价的国际农产品。一旦形成进口依赖而又没有本国农业生产的补充,可不就要被国际粮商主宰,人民是饥是饱全然不能决定。”

  我的点评:

  亚洲的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上述疑问,我看重的是亚洲对农田基础设施的评论,尤其是他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对我们先民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精神的赞美。

  我想,非洲人民应该需要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技术和器物方面的帮助。

  2023年7月7日,对话:亚洲在非洲(12)重返非洲

  “咱们生长在工业社会里,早就习惯了工业社会提供的各种精细工业品。高价值的汽车、牙刷牙膏这样的小东西,都好似生来就该具有高质量。但非洲大部分国家可不是工业社会,他们的人民还生活在发展程度极低的社会里,在他们国内也压根没什么像样的工业生产。在这样的国家里只要有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哪怕是有缺陷的,只要还能使用就一定能找到市场,况且工业国家大批量处理的残次品成本更低、利润更高,当然更受青睐。这与几十年前的中国何其相似!”

  我的点评:

  “亚洲在非洲”这个系列对话已经12期了,我很欣赏亚洲小伙儿的乐观与阳光心态,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他都能从比较好的一个角度去认识与思考,我想这是他给在校大学生提供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学习样本。

  前些时候他的同学余天鸿跟我说也将继续跟我对话,事实上还有一个女生曾经跟我约过,说她在非洲的那些点点滴滴也都非常具有故事性……我很期待我的学生一个个走出国门,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人,传递中国力量、中国温度、中国情怀。

  执教格言:教育可以是春风化雨,也可以是疾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