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 · 我的育人笔记 | 张会丽: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这五年·我的育人笔记”栏目,邀请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撰写育人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张会丽 教龄3年

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2021年9月10日的教师节,在外求学工作七年的我,回到家乡——新乡,成为新乡医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自此,我便肩负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见证了无数青春的绽放,也收获了无数成长的感悟。在这份育人笔记中,我回望那些思政教育光影中的留痕,记录下育人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

  学而后思,思而后教

  作为刚步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人,我很幸运加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这是一个有凝聚力、有集体荣誉感的大家庭。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我首先得到的经验就是角色的认知,上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教好思政课。

  我仍记得,刚入职,怎么备课、从哪里着手、如何给学生讲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我向教研室的李孟卿老师请教,希望能跟班听课、尽快入行,得到了李老师的应允。课堂上,李老师深邃的思考、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讲解,既感染着刚入学的新乡医学院学子,也让我深深折服、获益良多。课堂上的收获也让我明白了,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发展的历史实践和现实思考,更要理解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所提出的逻辑思路。

  除了博采众长,我还认真研读文献,积极思考如何“教”。刘红老师在一次集体备课时提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链教学详案》一书,对书名的兴趣引导着我深入阅读。这是一本以“问题链”为教学方法、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唤醒学生的优秀教学著作,在教学详案中,突出问题意识,抓住主要矛盾,理论讲解透彻,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有获得感、成就感,真正从内心认同并理解“四个选择”。

  无论于国于家,还是个人发展,任务与挑战总是如影随形,不断完成、突破的过程便是发展,便能收获成长。向身边人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也向书本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有更大的底气走向讲台、站稳讲台。

2022年3月10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进行集体备课

  用心传道,用爱筑基

  习近平总书记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我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用立德树人的理念滋养他们成长的土壤,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走进熟悉的教室,讲授专题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思政课。学生们或低头看书,或窃窃私语,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希冀。我深知,这一刻,我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师者,更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

  课堂上,我尽量用史实和案例,将这场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民族抗战讲述给处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当我讲到“爱国”时,我分享了那些为国家奉献青春和热血而毫不畏惧生死的英雄故事;当我讲到“东北抗联精神”时,我呈现了杨靖宇、赵尚志和赵一曼等抗联英雄艰难作战的图片。20世纪奔赴东北的这批“00后”,大都没有活过35岁,他们在青年到来,在壮年牺牲。他们在生命的黄金年华,用决心和斗志筑起了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学生们听得若有所思,之后的小班研讨,他们分享了自身的感悟,彰显着新时代“00后”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我深深感动。

新乡医学院峻极书院2022级麻醉9班在进行小班研讨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平常却又不平凡的小插曲。一次专题课后,一个平时不太说话的学生找到我,他犹豫着说:“老师,我觉得您说得很对,但是我有时候会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看着他稚嫩的脸庞和眼中闪烁的迷茫,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我告诉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而且,你作为医学生,将来救死扶伤,更是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他听了我的话,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从那以后,他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知道,我的话可能已经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张会丽课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课程

  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医学生,我深知,他们不仅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更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因此,我的每一堂课都力求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夯实职业信仰。

  在育人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立德树人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动与实践。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感染学生;要关注学生成长,尊重个体差异,耐心聆听学生心声,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引导他们绽放自我,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教研相长,融合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于我而言,做好铸魂育人工作,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追踪学术前沿,做到教研相长、融合发展,用“大学问”培养时代新人。

  在科研领域,我将教学与学术紧密相连,一直关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2023年末,北京寒冷干燥的冬季未能击退全国思政课教师研讨这一议题的热情,而我也有幸赶赴中国传媒大学,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学者们交流心得体会。一位思政教育指导评价中心的老师说,要“以现实之问回应时代之问”,他从班主任(辅导员)面对面、同上一堂课、资源包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行走的思政课、时代先锋人物库建设、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知识图谱等多维角度探讨了“一体化怎么干”的问题。他的阐释让我看到了北京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这次教学研讨会让我对未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了深深的思考,也激励我去探讨如何实现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2023年11月25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现场

  除了教学研究之外,专业研究也是一位大学教师必须坚守的阵地。入职以来,我从未放弃科研论文的写作。每一篇见刊的学术论文,都会经历投稿—修改—再修改—接收—发表的过程,科研很苦,坚持很酷。发表学术论文,解决研究问题,对提升教学深度与水平大有裨益。

  往事历历在目,每当看到那些曾经迷茫的学生如今已经变得自信而坚定,每当想到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将会绽放出自己的光芒,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无尽的欣慰和自豪。这就是作为一名思政课“青椒”的最大幸福和价值所在。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用心、用爱见证更多青春的绽放和成长的奇迹。而我,也将与他们一起,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华彩篇章。

  执教格言:以德为先,以爱为魂,用心教书,用爱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