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蕴藏着深厚的红色资源,策划了“河南本土红色文化精神”系列思政微课,邀请河南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深入挖掘中原热土里的精神财富,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引导青年学子在追寻身边的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传承、汲取奋斗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今天,跟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增彦工作室,一起走进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
他们是谁
他们是红军长征中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娃娃军”(战士平均年龄仅16岁);他们是第一个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先锋”;他们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发展壮大并创立稳固根据地的红军部队;他们在南征北战中,走出了徐海东、刘华清、刘震、韩先楚等100名共和国开国将军,有“一军百将”“百名将军之军”之称……
浴火重生的红二十军。1931年10月25日,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皖西麻埠正式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程子华。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随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战略转移,留第七十五师坚持斗争。
面对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共鄂豫皖省委毅然挑起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重担,决定将分散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武装力量集中起来,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和保卫根据地。1932年11月30日,新的红二十五军在今新县与红安县交界的檀树岗组成,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全军辖2个师5个团,约7000人。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1934年11月,按照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号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根据地而斗争,此时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共有2980余人,长征途中创建了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川后与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组建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不断巩固发展,扩大了陕北根据地,为红军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作出了突出而重大的贡献。
他们从哪里出发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负责人赵增彦教授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军部旧址
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的2900多名战士集合在何家冲千年银杏树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宣誓长征。当地乡亲们自发从家中拿出仅有的口粮,在红军碾上昼夜不停地碾米筹粮,三天三夜不停歇,只希望在出发前多让红军带点粮。当年的何大湾有一位勤劳憨厚的农家妇女,红军战士亲切地称她“何大妈”。红军长征出发后,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在自家后院的山洞里,救治和供养了13名红军伤员。
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离银杏树不足百米,古朴雅致,它由四个并排相连相通的四合院组成,是当年何家冲的何氏兄弟特意腾出来给红军当医院的。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于1932年年底成立,直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救治了大批红军伤病员。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负责人赵增彦教授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医院旧址——千年银杏树
从红二十五军艰难革命斗争中感悟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红二十五军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历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使命和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红二十五军艰难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捍卫信仰,用鲜血践行誓言,用行动浇灌梦想,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铸就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精神。
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红二十五军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多次转危为安,是因为这支队伍始终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不动摇,不畏失败和挫折,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始终怀着对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红二十五军始终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一根筋,不二心”,初心不改,不屈不挠。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鏖战独树镇战斗遗址
胸怀全局、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红二十五军在革命斗争中始终能够以革命大局为重,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勇挑重担,牺牲小我,无私奉献。1935年7月,为了迎接党中央并与中央红军会师,鄂豫陕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策应中央红军。在出征动员大会上,军首长吴焕先、徐海东对战士们讲:“这次的行动,我们这几千人就是牺牲完了,也要牵制住敌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北上。
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革命精神。红二十五军从初建和重建,再到长征,到达陕北,跨越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省,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歼敌八万余人,同时剿灭大量地方反动武装。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独树镇战斗称为“鏖战独树镇”,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等一起并列为长征八大著名战役战斗。这支弱小的队伍团结奋进、勇当前锋,成为骁勇善战,拖不垮、打不倒、具有顽强战斗力的工农革命武装,谱写出大别山精神的壮丽诗篇。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鏖战独树镇战斗遗址为烈士扫墓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革命历史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大学生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汲取奋斗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努力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仍然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排除万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要坚持正确立场。在中国革命的每个紧要关头,红二十五军都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向党中央看齐,一切从全国战略大局出发,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青年大学生要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要矢志艰苦奋斗。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且不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各种矛盾与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奋斗精神。希望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坚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学生感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郭家宁
何家冲村头,一双手托起一颗闪耀红星;何氏祠旁,千年银杏见证雄关漫道。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出发启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历经艰难险阻,依靠着革命必胜、长征必胜的坚定信念,成为第一个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先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树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不朽功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时代,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继往开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弘扬长征精神、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新人,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勇毅前行。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贸易经济专业本科生何映彤
看完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的革命故事,作为何氏后裔和一名当代青年大学生,我对何家冲的故事感触颇深。没有先辈们流血牺牲、栉风沐雨,哪有我们今日的安康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红二十五军出发时千年杏树被劈,当他们到达陕北,杏树重新发芽,焕发勃勃生机,正如他们逆境中创造奇迹般天人相应。千年银杏见证了红二十五军的传奇,如今仍傲然屹立在何家村口,向我们展现这种无畏风险、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红色精神。回首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要将红色精神、红色力量、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大任,捍卫国之荣耀,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贸易经济专业本科生朱怡雯
红色革命历史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将士们集结在何家冲千年银杏树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火红旗帜,誓师长征。在党的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克服重重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使命任务,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捍卫信仰、用鲜血践行誓言、用行动浇灌梦想,才创造出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新征程上,我们要摒弃骄娇二气、坚持“敢”字当头、发扬斗争精神,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自觉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扛起新时代青年如山的青春责任,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绚丽青春之歌!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魏巍
何家冲村地处豫南大别山区,1934年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出发,开启了长征之路,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巩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在何家冲,红军和村民们像兄弟姐妹们一样,村民何大妈宁愿砸瞎自己的眼,也要保护红军战士余占海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令我深受感动。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经过艰苦跋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张雨心
如果说红军创造了长征的奇迹,那么红二十五军就是这段奇迹中耀眼的一颗星。他们是4支长征队伍中率先到达陕北的先锋;他们是长征中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娃娃军”;他们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新鲜血液。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起点,其红色遗址众多,处处都有血与火的传奇,处处写满了红色故事。回眸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昔日,战火纷飞,我们的先辈们在党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要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努力学习,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孙璐璐
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何家冲出发,并于1935年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这其中的长征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我明白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是用来拼搏的,不畏艰险,一心为了人民,坚定不移的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就一定会成功。这也启示着我在拼搏的道路上,不能怕吃苦,不能惧挑战,要敢于尝试,敢于斗争。如今何家冲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长征遗址遗迹,有许多红军的痕迹,更有何大妈不惜砸瞎自己的眼睛也要救下余占海的军民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在这里我似乎能看到长征路上的旌旗飘飘,能听到嘹亮的军歌回荡不绝。我的青春就是受长征精神与大别山精神鼓舞而勇毅前行的青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贸易经济专业本科生张悦
我通过观看老师发送的视频的方式知晓了何家冲红二十五军的红色故事。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感触很深。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这里流传着“何大妈英勇救红军”的故事,该故事主要讲述了何大妈为救红军伤员,不惜被敌军捣瞎右眼,即使倒在血泊中也紧紧抱着自己的“儿子”——红军伤员。这不仅体现出何大妈的英勇无畏,更体现出老百姓对红军,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拥护。这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好青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夏尚懿
回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程,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眼神坚定、步伐坚毅、迎着革命的红旗英勇前进的身影,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前仆后继、英勇顽强,服从命令听指挥。红二十五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也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需要代代传承。我们青年大学生始终“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一心向党、永跟党走,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汲取丰厚精神滋养,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奋进的道路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白雅白
从何家冲银杏树下走来,穿过国民党围剿的封锁,扛起红军长征的重担,这些平均年龄只有16岁的青年凭借什么铸成了血色功勋?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忠诚坚定,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奉献担当,更是“王于兴师,修我兵甲,与子偕行”的团结担当。而这支光荣的红二十五军毕生追求的壮阔星云也在中华大地上空永久浮现。
“五千年锦绣万里,风云激荡;三千里雷霆失色,龙腾星河。“我辈青年应缬取红二十五军前辈伟大精神之万一,以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共襄华夏海晏河清之大同,不负先烈牺牲,不负伟大祖国,让我们把心灵里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展望未来,我们赤胆照忠心。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增彦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增彦工作室,骨干成员包括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两位副主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院各位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教育部思政课教学能手、省思政课教学能手、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省高校思政课奖励基金获得者、省教学标兵、省思政课技能大赛获奖者,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优秀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的负责人以及其他拥有博士学位的专兼职青年教师共计60余人。工作室成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勠力同心、团结协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进,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切实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上狠下功夫,切实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为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