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笔记 | 张欢:在“信仰之旅”中与学生共成长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育人笔记”栏目,邀请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撰写育人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张欢 教龄4年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张珺倩工作室成员、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信仰之旅”是河南大学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活动。该活动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横跨整个学年,进行系统性思政育人:第一步,学生以课前展示的方式进行初赛选拔。第二步,初选学生参加各教学班共同举办的复赛演讲。第三步,参赛学生以录制党史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决赛。第四步,入选学生前往红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第五步,入选学生经过培训组成讲师团进课堂思政宣讲。通过“信仰之旅”实践教学,教师“讲好信仰”,引领学生“了解信仰”“走近信仰”,进而“传递信仰”。

“讲好信仰”

  2020年毕业,我走上思政课的三尺讲台,初执教鞭的自己更多是对教学的困惑与迷茫,到底“如何讲好一门思政课”,对“让信仰的人讲信仰”也是一知半解。在组织学生参加“信仰之旅”活动中,我逐渐对思政课有了更深的认知,才真正感悟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内涵和意义。

  学生对单纯知识讲解的课堂缺乏兴趣,缺乏激情。教师如果把思政课只讲成专业知识课,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只能成为“孤独的朗诵者”。为此,在“信仰之旅”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在课堂中“讲好信仰”的知识,更注重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了解信阳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内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精神,我引导与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所学和小组智慧参与课堂之中,精心打磨展示作品、分享作品。

学生手绘作品:杨靖宇将军

  课堂中,文学专业学生用诗歌传递对焦裕禄书记的追思,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用设备录制“巾帼英雄刘青霞”微视频,美术专业学生用画笔展现杨靖宇将军的“行”与“神”,音乐专业学生用歌声唱出人民音乐家马可的“怒吼”……在看到学生作品的那一刻,我被学生们深深感动,既惊叹他们的优秀,也感受到学生们的用心和用情。为鼓励学生们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更加有效参与课堂,我尽可能发现突出学生们的每一处闪光点,并通过“河大纲要”微信公众号把优秀作品推介出来,让学生们看到被肯定、被认可。

“走近信仰”

在新县革命老区开展“信仰之旅”

  去年暑假,“信仰之旅”活动响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的号召,先后组织学生在兰考、信阳现场教学。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们在感受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之际逐渐“走近信仰”。在鄂豫皖苏区将帅馆、首府烈士陵园和许世友将军墓边,学生对于课堂中所讲的“伟大建党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在焦裕禄纪念馆、焦陵、焦桐旁边,学生对于焦裕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以及在革命老区见证新时代的生态变化、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过程中,学生对于新中国为何能够从一穷二白到如今新时代快速发展有了更深的感受,从而在“走近信仰”后逐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进而“认同信仰”。

“传递信仰”

  在开展“信仰之旅”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要善于把所见所思所得记录下来,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制作成作品来进行呈现,“传递信仰”给更多的同学。其中,有学生在大别山“信仰之旅”后制作了《弘扬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重走大别山,传承红色基因》等作品。这些作品先后在河南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此外,也有学生成为讲师团成员走进课堂,分享着自己“信仰之旅”中的收获与成长。

学生作品获奖证书

  全程参与这一活动的邱娟同学总结到:参加这一系列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思政课的魅力,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更希望我们能够建设出更多更好的“郝堂村”,建设更多“绿水青山”。

  在组织“信仰之旅”之际,我认真反思了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大学思政课堂不应该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应该是充满青春、充满智慧、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相信学生、走近学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思政课堂。尤其是要围绕着“信仰”,在课堂内外带领学生在“信仰之旅”中“了解信仰、走近信仰,认同信仰、践行信仰、传递信仰”。这同样也是自己的“信仰之旅”。

  执教格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