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笔记 | 陈京:心存敬畏,上好思政课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育人笔记”栏目,邀请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撰写育人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陈京 教龄13年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席晓丽工作室成员、南阳师范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

  今年是我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第13年,很庆幸自己能够在这项工作中成长。同时,我也深怀敬畏之心,因为我恐有太多不足之处,恐有太多不能满足同学们求学求知之处,恐有太多疏离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前沿要求之处。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常怀敬畏,不忘初心,持续探索。

  亦师亦友:我的思政课引路人

  初登教坛,我诚惶诚恐、无所适从,是席晓丽老师一步步毫无保留地教我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如何与学生拉近距离……慢慢地,我对上课不再害怕,学生的抬头率和积极性也提高了。

席晓丽为团队成员进行教学设计分享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席晓丽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在她眼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积极鼓励我们参加各类公开课和教学比赛,不断地帮助、鼓舞我们。还记得2019年冬天,我参加学校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赛前我把参赛内容及讲稿发给席老师让她给我提提意见。没想到,她逐字逐句、逐个案例进行了精心修改和指导,尤其是,当她把我的试讲过程全部录下来,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的口头禅,席老师一遍一遍帮我改正,而当时,她自己不仅面临着繁忙的行政工作,下班后还要去医院照顾生病的父亲……从她身上我看到一名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之光和育人情怀。在经历多次磨课后,我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我从每次上课都无所适从的教学“小白”成长为课堂上游刃有余的青年教师,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席晓丽老师。

  她不仅是我的领导、我的同事,也是朋友。我们时常一起聊天,我会分享快乐的事情,也会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席老师征求意见。“她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用她自己的生活状态来诠释她所讲授的内容。我想,任何一个听过她课程的人,都会被她打动。”这是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对她的评价,也是我的切身感受。

  除了席老师外,我们思政课教学团队中也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对我给予了极大帮助,他们当中有每次当选教学比赛评委后给我讲解注意事项的靳安广院长,有经常鼓励帮助我的荣光汉老师,有陪我参赛并给我指导的郭平老师,也有耐心细致的吴俣老师、杨源老师,还有多媒体技术指导的沈湘豫老师……

  回首这段路程,我内心感慨颇多,我也会把这种鼓励和帮助给我的学生们,一如他们当年对我这样。

  亦师亦友引路人,真信真爱践履者。罗曼·罗兰曾说过,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作为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席晓丽老师始终在身体力行,我们团队成员也不断以习近平总书记“六要”为指引,不断瞭望,不懈攀登。

  教学相长:师生共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思政课教师能够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引路人和领路人。“引路人和领路人”角色,这是对我们思政课教师的最高精神褒扬和事业激励。高校思政课这个舞台正是由一代代思政课教师和一届届青年学子共同搭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思政课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同学们走进来,走近思政课教育教学舞台的“C位”,这个舞台是老师们的,更是同学们的。

  在日常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坚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增强思政课的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2021年“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中,我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了一等奖(全国仅12个团队,河南省唯一一个一等奖)。通过此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保持课程参与度和兴趣度的同时对课程的认同感、获得感及学习主动性均有显著提升。

与学生在一起

  站上三尺讲台,面对学生就会有一种责任感,感觉讲得不好就对不起学生。但作为老师也有职业倦怠的时候,“以什么样的职业状态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还记得在2023年秋期,在连续上了几天课的周四下午后两节,在西区教学楼327教室,我感觉体力不支、想坐着上完课程。正在这时候,我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男生一瘸一拐地进入教室,那一刻,我的疲惫感消失了大半。一个腿脚不方便的学生、步行爬了三层楼来上我的课,说明这门课对他来说还是有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与大学生们在思想、信仰、理想和信念方面距离最近的人,我们“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我希望以自身对待教学的严谨态度,努力认真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感染学生,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言传身教:毕业后我就成了你

  我很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诗意的话语,有着最温润的力量。最有力量、最动人的课堂应始终伴随着师生情感的互动,真、善、美的共鸣,亲师信道的融情。

给学生讲朋辈群体

  还记得在2019年秋季开学季,有一位同事在和我闲聊时说到“我们以后考试时可不能给学生‘穿小鞋’,要让他们都及格,否则他们就会给我们的孩子‘穿小鞋’,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孩子的老师”。原来他带孩子去幼儿园报道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就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我对他说,“正是他们会成为我们孩子的老师,所以我们才要对他们更严格、用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让他们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有人说,孩子眼中教育的模样,就是教师的模样。言传身教,育人之事无大小。的确,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哪些知识,而是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家孩子目前就读小学,在他的幼儿园、小学真的就有我曾经任教的学生成为他的老师。

  在2023年春季开学第一课时,关于读书的力量我向学生们讲解了南阳师范学院2010级学长陈方芳的故事。2014年,陈方芳从南阳师范学院跨专业考研至湖南大学,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发布2015年度读者入馆排行榜,他在全校3万多名学生中以1278次名列第一,平均每天去图书馆3.5次,超第二名近200次,成为湖大著名的“馆霸”。现在,毕业后的陈方芳也成为了一名思政课教师,延续着这份教书育人的使命。课下,一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王晓文给我发微信说:“老师,您曾经的学生陈方芳现在是我高中同学所就读大学的思政课老师,教的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我想,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教育不仅是接力,更成为一种传承,我更清晰地感悟到为师的意义。

  执教格言:常怀敬畏,不忘初心,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