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笔记 | 刘霄霄:筑梦新时代,共绘育人新篇章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育人笔记”栏目,邀请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撰写育人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我的育人笔记 | 刘霄霄:筑梦新时代,共绘育人新篇章

刘霄霄 教龄1年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成员、开封大学思政课教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逐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育人理念,提升育人实效。

  铸魂育人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是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理论学习,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办好思政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师,我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和实质要求,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让他们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对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时,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问题的设置和案例的选取是否有利于推动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点的认识趋于理性、深刻和系统,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抽丝剥茧、解疑释惑的过程,激发求知欲望、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恰当应用《教学要点及参考资料》中那些详实鲜活的史料与案例,让我们的课堂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理有据、有力有效。通过正面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文化,从内心认同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的育人笔记 | 刘霄霄:筑梦新时代,共绘育人新篇章

  此外,我还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情怀,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育人 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育人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实践育人作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种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入耳入心?除了通过理论讲授呈现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理论魅力、实践张力与信念伟力之外,合理运用教学平台与教学手段,同样是讲新、讲活党的创新理论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比如,通过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鲜亮、内容鲜活的课内实践教学,在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时,设置假如我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提出提案的话题讨论,组织学生发言,同时布置作业,让学生观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时,看这些提案是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所回应,通过哪些方面回应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政治认同。

我的育人笔记 | 刘霄霄:筑梦新时代,共绘育人新篇章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及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开封党员政治生活馆、刘青霞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走访,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了解,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增强爱国爱党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图书整理、理论宣讲等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本领,体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他人服务奉献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好“有字之书”的同时读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文化育人 滋养学生心灵

我的育人笔记 | 刘霄霄:筑梦新时代,共绘育人新篇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伟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而青年则始终代表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文化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如开封大学开设《开封红色记忆》选修课程,挖掘更多与开封相关的红色资源,以及河南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教学,分专题讲授红色故事,创新授课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成果展示,以舞台剧、情景朗诵、歌曲等形式将课程的学习成果生动地展示出来,着力打造声光电俱佳的沉浸式教育教学,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深入的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依托大观博物馆,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活动。如通过央视新媒体《博物馆9分钟》《魏跃进:翻开“宋代百科全书”的人》等采访实录,为学生触摸传统文脉,涵养文化自信呈现了独特的视角;通过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拍录的思政微课《有“模”有“范”——从宋代陶模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通过泥制“手办”充分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悠远与深厚。新时代须进一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学校文化育人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更好引导青年学生用科学的文化理论武装头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协同育人 形成教育合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职责,促进三方各展优势、密切配合,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树立良好的家风,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要发挥好学生成长实践的大课堂作用,统筹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劳动教育资源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作为实施育人计划的重要一环,除做好自身职责外,还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家校联络群,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达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思想状况,做好家校协同共育工作;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企业用人需求,加强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高质量实践条件,培养受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凝聚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栋梁之材。

  执教格言:育人之本,莫如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