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三个聚焦”建设“三大体系” “三个创新”夯实“三层动力”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以“三个聚焦”建设“三大体系”
聚焦交叉融合,着力构建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协调有序的学科发展体系。坚定不移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内涵发展之路。学校积极优化资源,瞄准关键领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交叉渗透、融合创新。比如,甲骨智能计算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开展隐含信息挖掘、甲骨缀合和甲骨文字考释等工作,打造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普及应用为一体的协同联动集群,为甲骨文研究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院,依托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大数据等多学科领域,尝试构建集一线观察、理论研究、政策评估、咨询规划、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
聚焦战略需求,着力构建立足中国实践、面向中国问题的学术创新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打破社会科学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变“个体作战”为“团队作战”,变“无组织”为“有组织”,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的引领力、凝聚力。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等领域,从个人研究到团队研究,从微观探索到宏大叙事,紧跟学术研究发展趋向,紧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不断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
聚焦文化使命,着力构建传承中华文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学校以“文化研究”为重要抓手,持续打造学术话语传播高地。比如,学校古文字研究团队探寻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在甲骨文、金文、古代官话与方言等领域深耕厚植,研究团队多次走出国门,以汉字为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增强了汉字在国际上的学术互动,也传递着文明互鉴互融互通的人文精神。学校红色文化研究团队编写《红旗渠精神》读本、《红旗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等著作,把讲红色故事与育人、传播中原文化结合起来,在北京等多省市巡讲500多场,直接听众6万余人,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研究高地、教育阵地和新型智库。
二、以“三个创新”夯实“三层动力”
创新管理服务思维,激发个人科研动力。学校把获取高级别项目、高级别成果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人才引进中充分体现,发挥评价导向作用。持续优化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在项目培育、经费管理、结项促进、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改革创新,构建了前期培育、过程促进、后期资助的全过程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动力。
创新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引领动力。学校持续完善科研项目申报“多级多轮论证”体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确保申报质量。实施常态化的学科论坛、学术沙龙形成个人、学术团队、学科组、学院、学校五位一体项目论证、学术创新格局。把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实施盯人战术,圈定重点人、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针对性辅导,形成多轮次论证、常态化推进、闭环式运行的科研管理“新常态”。
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培育体系,夯实可持续发展动力。采取各种措施,持续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学校设立青年教师创新项目、优秀青年创新项目,鼓励青年学者开展原创性、探索性研究;举办青年教师科研培训、青年教师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设置金字塔式的青年人才薪酬待遇晋升体系,推动青年人才成长成才、脱颖而出。
(河南师范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