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丨“钝感力”,拿捏!

  给ta发信息半天了,怎么没回复?是不想理我了吗?为什么ta只回复了“嗯”是我惹ta不高兴了吗?同学说话阴阳怪气,ta是在针对我吗?老师上课时瞟了我一眼,是对我有意见吗?期末考试有道大题写错了,担心排名落后,难受好几天......

  同学们,你是否每天都会纠结一些很细碎的事情,常常搞得自己身心俱疲?对情绪与环境有着感受的高度敏感性?或许你需要有一些“钝感力”。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著作《钝感力》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它指的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时,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忍耐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能保持从容、专注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品质,也是有效转变困难、压力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智慧手段。但它不等于迟钝,并非让人变得木讷,而是强调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

  钝感与敏感相对,它是一种选择性地不听、不看、不怨、不计较、不上心的态度。具有“钝感力”的人在面对疼痛、委屈和挫折时,能保持坚韧和乐观,从而避免受到过多伤害。

  学生A:我和寝室同学小B吵架了,不想住那个屋了。

  老师: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学生A:我在宿舍门口听到她们几个在里面笑得很大声,等我推门进去时,笑声戛然而止,我问她们在笑什么,小B说“就不告诉你”,她们肯定是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在笑话我。

  经过老师的了解,寝室同学当时是在讨论一幅画,并没有在背后议论小A,是小A过于敏感了。一个心思敏感的人,常常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而反复思虑,外界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自己陷入到自我怀疑中。殊不知,有些人、有些事,都不过是自己的胡思乱想罢了。这时我们需要“钝感力”,就是得“皮实”,经得起折腾,扛得住击打。

“钝感力”的表现

  懂得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够专注做自己,不盲目与别人比较,不受到外界干扰。

  能快速忘却不快的事情,对别人的情绪、态度不敏感,面对指责和嘲讽不在意,面对夸赞和恭维不骄傲。

  面对糟糕的结果或突发意外,能换个角度看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不冲动、有耐心,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在看清本质之前不急于做判断和下决定。

  有自己的价值观标准,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

  不怕错误和失败,有勇气继续挑战或重新选择。

如何培养“钝感力”

  要培养“钝感力”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1.树立积极心态。学会正面看待问题,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通过积极的自我肯定和目标设定,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相信困难是短暂的,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境。保持积极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2.学会慢半拍。冲动行事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往往会将事情推向更不好的一面。“钝”指的是事情发生时,不要第一时间靠感性去处理事情,而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先暂时隔离那个环境,让自己的情绪冷却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觉察一下我们此时此刻的内在状态。

  3.提高自我认知。如果你习惯于用别人的评价定义自己,那你一定很敏感。因为你需要不停地“察言观色”,去猜测别人的想法,而别人看到的只是“他眼中的你”,那并不完整。减少对他人评价的关注,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成长,同时,保持一颗豁达的心,待人宽容大度,学会与自己和他人和解。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培养“钝感力”更好地应对挫折和考验,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实现自我成长。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丨“钝感力”,拿捏!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军霞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杜炜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丨“钝感力”,拿捏!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军霞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军霞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以“对内凝聚、带动团队、向外辐射、示范创新”为目标,以“预防干预”为主要研究方向,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朋辈活动”为基本依托,构建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遵循“早进行、早准备、早干预”三早原则,聚焦预防,呵护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