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回顾!一起学习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发布时间: 2024-03-18 14:36【浏览字号: 来源: 厅思政处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一步发挥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区域联盟协调指导工作委员会作用,提升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8月19日至8月23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2年度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推进会暨骨干教师培训班。

  5场主题论坛、26位发言嘉宾、8位国内知名专家,让我们看到了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遍地开花,全体学员思维碰撞、深度交流,一起回顾。

主题论坛一:如何提升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

发言嘉宾

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武艳敏

  武艳敏结合自身多年高校教学经验谈到,讲好思政课,教师既要在思想上用心和认真,又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师要有自觉的意识、清醒的认识和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要主动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教师应不断开阔视野,要通读教材、深耕教材,不仅是任教学段的教材,还需要前后贯通学习了解其他学段的教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郑州片区专家委员、漯河高中高级教师胡淑亚

  胡淑亚结合漯河市高级中学和漯河市高、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交流。她指出,漯河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及四维思政空间,漯河市高、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协同联动,有助于共同推进漯河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教师成长。

郑州片区专家委员、郑州市商贸管理学校教学副校长陈红霞

  陈红霞提出,在一体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能力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学习,做学习的典范和引领者;二是积极变革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三是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有“血”有“肉”、有“形”有“魂”;四是善用社会实践资源,善上大思政课。

驻马店片区专家委员、驻马店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张新爱

  张新爱围绕“初中思政课教师如何投入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主题,从“初中学段思政课特点”“初中学段思政课教师责任”“驻马店市政治名师工作室在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三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焦作片区专家委员、焦作市实验小学教师吴巧红

  吴巧红立足于小学阶段,分享了焦作市实验小学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经验。焦作市实验小学通过教育教学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能力,利用纪念馆、革命旧址等资源丰富思政课程内容,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共同为思政课一体化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专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万美容

  万美容表示,五位老师的分享结合了不同学段的具体实际,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针对“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万美容认为教学与科研缺一不可,要做到齐头并进。此外,他提出,为提升科研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不懈地阅读,坚持不懈地思考与研究,坚持不懈地申报课题、坚持不懈地写论文投稿,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任东景

  任东景以“学、思、践、悟”四位一体,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素质能力的提升指出了一条具体的路径。任东景认为,思政课教师一是要投身于研究型的学习,将“专、钻、谈、辩”有机结合,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要立足社会现实问题,为人民服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要高度重视实践,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四是要在反思与总结中取得不断进步,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题论坛二:推进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新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发言嘉宾

新乡片区主任、新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河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广文

  陈广文表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需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来理解,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背景下来认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分重要。作为新乡片区主任,他介绍了河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四大模式”,即“课堂叙述式”“平台情景式”“激励体验式”“网络延展式”,认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握“四个要”,领导要重视、队伍要建强、研究要深入和交流要广泛,努力发挥驻新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统筹推进新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索与实践,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形成协同共建、系统科学、有机衔接、螺旋上升的思政课教育体系,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新乡模式。

新乡市教育局局长李修国

  李修国表示,新乡市教育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党的领导下,新乡市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他总结了新乡市教育局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和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他表示,新乡红色教育资源多、先进群体闻名全国,是深化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

新乡片区专家委员、新乡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中原名师牛风荣

  牛风荣就目前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的四方面工作展开探讨。牛风荣指出,工作室的成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为推进同课异构一体化,不同学段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融合提供机会。牛风荣表示,未来将成立新乡市的中原名师工作室联盟,争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在更广阔的空间上,发挥中原名师对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新乡市优秀思政课校外辅导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好人买世蕊

  买世蕊真情流露强调信仰的力量,以自己50多年的人生经历教育青少年从小要学会感恩。她表示,作为新乡市首批校外思政课辅导员要肩负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感召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拥军爱军,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爱心的人。

新乡市新区小学校长李克兴

  李克兴表示,新乡市新区小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新区小学特色的“四三”模式,并在“四三”模式下积极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堂”,使思政课充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相结合、与当地教育资源相结合。通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使教学渠道更加多元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道德成长、能力提升、知识增长、个性发展。

新乡片区副秘书长、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李杰明

  李杰明表示,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基地”,河南师大附中实现跨学段教研,通过“四个一”的优势,改变了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单曲独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思政课的“交响合奏”,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他指出,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基础建设,对河南师大附中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应,一是讲好思政课的氛围浓郁,二是思政课教师积极性提高,三是育人成效越来越好。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国家教材委委员、国家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震

  韩震指出,思政课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课培养的理想信念最基本的是要有国家立场、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不能将思政课异化,不能将其作为副科,不能用分数来衡量思政课教学成果。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互相教育和终身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创新、有底气、有骨气、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马福运

  马福运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难题。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首先要解决好教学目标的统分整合、教学方法的多维匹配、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体制机制的横向协同等关键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决定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成效。面对制约一体化建设的瓶颈问题,亟需教育界上下齐心、共同发力,特别是在横向协同方面推出更加有力的举措,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建设、共育新人”保驾护航。

主题论坛三: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联动合力、推动一体化在洛阳落地落实

发言嘉宾

洛阳片区专家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胜锋

  吴胜锋立足高校,认为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就“高校如何在一体化工作中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吴胜锋提出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价值引领、学生成长为根本,以三大规律为遵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紧密结合教育梯次原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吴胜锋表示,今后的工作将紧紧抓住思政课是讲道理这一本质,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

洛阳片区副秘书长、洛阳市教育局思想政治与宣传科科长杨佳佳

  杨佳佳分享了洛阳市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单位在推进洛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杨佳佳指出,洛阳市教育局提出了课程、教研、队伍、组织“四个一体化”改革方案,切实提升了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加强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立德树人的引路人的责任。杨佳佳表示,洛阳市会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再只是顶层设计,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地开花。

洛阳片区专家委员、洛阳市老城区实验小学校长王辉

  王辉分享了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王辉表示,学校要“抓住主阵地、用好主渠道”,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培训和课程实操;利用好课程大练兵,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的广度和深度。王辉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切实把学生的理想信念种实种牢。

洛阳片区专家委员、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副校长王东

  王东深入分析了高中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指出仍存在思政科教师“为分而教”、学生“为分而学”的不良现象。王东提出高中学段思政课的任务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立志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目标,所以要积极推动高中学段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思政课教师要在一体化背景下积极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积极变革教学理念,善用社会实践资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洛阳市涧西区教体局教研室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郭亚红

  郭亚红指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存在较大不同,初中学段既要在小学的基础打牢思想基础,更要做好与高中教学目标的纵向连接,落实初中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多方式、多渠道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在尊重育人规律、课程规律的基础上深耕课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课堂中体现中学思政课的时代性、学段性、思辨性的特点,着力培养热爱祖国、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家点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钟守权

  钟守权指出,学校书记、校长要充分发挥“引路人”“领头羊”的作用,逐步增强青少年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不断增强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钟守权立足实际,正视一体化建设处于初始阶段的境遇。他提出各学段应以课题为载体,打通学段壁垒,完善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交流探讨等互动机制,使思政课实现学校内部贯通、区域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武艳敏

  武艳敏表示,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问题要对症下药,在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共识的凝聚。思政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联动合力方面,武艳敏指出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的成长空间,应充分发挥出全社会主体多元协作、综合育人的优势。此外,她认为小学阶段的“故事链”、中学阶段的“逻辑链”、大学阶段的“问题链”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的贯通性,应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主题论坛四:如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发言嘉宾

许昌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林

  王林从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的路径出发,着重讲述了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这三个结合,以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这一推进。王林表示,自己将认真学习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加强“四大建设”,推进“五大机制”,努力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打造新亮点、走出新路子,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许昌贡献。

信阳市教体局思政科科长姜军

  姜军就信阳市“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行动做出了详细讲述,全面展现了信阳市在“让‘大思政课’站起来”“让‘大思政课’动起来”“让‘大思政课’亮起来”,以及“让思政课教师的胸膛‘挺’起来”四个方面采取的有力举措,并就下一步积极推动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贯彻落实作出了具体规划,指明要在抓宣传、建基地、强队伍、编教材四个方面作出努力,让信阳市“红色思政”品牌擦得更亮。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思政课教研员杨伟东

  杨伟东表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理论入脑入心。他提到一是要讲大思政课,育时代新人,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二是要推进大思政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做到横向联通,打破教育壁垒;三是要在“推进大思政、培养中国人、关键在教师、根本在学生、出路在改革”上下功夫,形成大合力。

南阳市内乡县实验高中校长李莹

  李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主要讲述了在高中思政课功能定位、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不断调整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采取了提升队伍素质,上好上活思政课、坚持全科共育,发挥聚合效应、多元融入教育,拓宽功能边界等有力举措,推动高中思政课教师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课程目标,切实解决好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硬融入”“表面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家国情怀,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高中思政课的最大价值。

郑州市陇西小学校长张卫东

  张卫东从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实施核心、课程队伍保障三个角度讲述了学校创新性构建了以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为原点,以点带面、多维生发,单科课程与各科课程协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呼应、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互促的“以德为圆心”的立体式思政课程体系,尤其着重讲到在“党史立志”这门选修课的教学上创新性地打造了“画轴、分段、知事、近人、燃志”五阶段的方式与途径。学校以建构“以德为圆心”的立体协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为载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专家点评

清华附属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专家指导组副组长窦桂梅

  窦桂梅指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价值共创,才能诞生彼此认知的源泉;激励相融,才能彼此加持形成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群像;重构课程,要让思政课堂旗帜飘扬在学校课堂的上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在小学讲感性、中学讲理性、大学讲悟性。她还对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表示肯定和期许,相信河南今后能够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品牌,创造属于河南自己的“大思政课”建设经验范式。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院长、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孔国庆

  孔国庆提出了“四个要有”,即思政课教师一是要有掌声之后的真爱,不能仅靠三分钟热度,而是要从内心热爱思政课;二是要有誓言之后的真干,要做好同行衔接、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学校与社会的衔接;三是要有守正之后的问题,要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通过“类朋辈思维”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做到穿越时空、寻找与当代人同样的境遇和发展阶段;四是要有言教之后的身教,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性为核心的价值性塑造显然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

主题论坛五:如何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作联盟的统筹协调作用

发言嘉宾

安阳片区主任、安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魏光峰

  魏光峰指出,联盟一要通力合作,打造思政“金课”,通过聚焦主题,反复推敲,努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二要研究交流,增进理解,促进联盟单位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育人过程衔接贯通方面形成共识;三要联合攻关,破解难题,搭建协作平台,促进高效联动,引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做强师范教育,推进联盟工作扎实见效;四要联合攻关,实践教学,通过编写富有安阳地域特色的教材,推进思政工作建设。

商丘片区主任、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伟

  朱伟指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一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二要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商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讲好思政“金课”;三要深挖国培省培资源,完善一体化培养培训机制,搭建一体化协作平台,拓展一体化资源空间,在完善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

平顶山片区主任、平顶山学院党委副书记田建伟

  针对“为什么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问题,田建伟指出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针对“什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问题,田建伟指出这是思政课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针对“怎样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问题,田建伟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队伍协同、人才协同、内容协同、建设协同。

驻马店片区主任、黄淮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冰

  王冰表示,未来驻马店片区要走“专家委员+”的道路,要调动专家委员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性、体现权威性。第一,坚持专家委员+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扎实推进专家委员一带多,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第二,坚持专家委员+科研项目组,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到课题,从课题到解决方案,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实践发展。第三,坚持专家委员+实践基地。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作出不同安排与思考,从而使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入脑入心。第四,坚持专家委员+县区。扩大工作覆盖面积,扩大工作范围,提升工作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国家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一体化的目标。

开封片区副主任、开封市教体局党组副书记耿振勇

  耿振勇指出,联盟要紧握“大思政”指挥棒,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突出位置,组建思政课铸魂育人“主力军”;要建好开封教师育人大师资力量,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和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多措并举,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要充分整合优势,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下功夫,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共谱新时代思政育人“大格局”。

专家点评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刘吕红

  刘吕红谈到:第一,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坚持合作共享,互相交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现实问题,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彰显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性;第二,重点把握课程的教材体系。思政课建设应积极统筹,合理谋划,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教学提问,科研答题,学科定向;第三,加强队伍整合,思政课建设应坚持和而不同,实现多元化和集群性的统一。同时,要坚持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在成全学生的过程中为课堂添彩,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衔接和螺旋式上升。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罗士喜

  罗士喜表示,各片区在建设过程中,第一,要坚持区片科学划分,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对一体化建设推进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充分研究,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二,要系统充分地挖掘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资源,坚持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相结合,为思政课深入发展服务。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第三,要加强提高教师素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建立组织保障,统筹科学规划,凝聚强大合力,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充实精彩的培训虽已结束,收获和成长却永远在路上。

  在大中小学即将开学之际,此次培训可谓是一场及时雨,有利于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办好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总结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河南经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