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世界读书日,看河南高校学子都在读什么书
人间四月天,不仅弥漫着芬芳的花香,也浸润着浓郁的书香,在春意盎然的豫州里,你是否也在校园内昼耕夜诵,手不辍卷?
今天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感受书籍的魅力吧!
郑州大学
春天来了,携着道不尽的绿叶,拂着诉不尽的红花,踏着数不尽的青草,我们又一次迎来书香飘韵的四月。让在学校的日子不负春光不负美,让图书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英国】西蒙·蒙蒂菲奥里
推荐者: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1班 梁国宏
我推荐的是《耶路撒冷三千年》这部书。该书作者是西蒙·蒙蒂菲奥里,译者是我们郑州大学的张倩红教授。本书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的争夺和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向读者讲述着耶路撒冷这座城市三千年瑰丽而悲壮的历史。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于这座“圣城”存留的历史史料、民间轶事以及后世考古发现的多维融合,使厚重的历史变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本书紧扣史事而展开,史论创作较少,作者试图将自身排除于庞杂的故事之外,无形中彰显和呼吁着历史的原生厚重和自我叙述性——历史自有声量。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翻译既贴合原意,又符合国人阅读习惯,真正做到了“信达雅”。本书还曾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河南大学
点燃读书激情,共创书香之馆。世界图书日的设立,体现着人类对文化进步的渴望与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的学习意识在不断增强。受制于疫情,我们无法举办大型群体阅读活动,可是对于读书我们不曾懈怠,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认真读书与进步。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美国】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推荐者: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张银涛
这是一部没有晦涩言语,也没有浮华辞藻的书籍。
这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并不是传统形象上的乖孩子好学生,反而是一个十六岁便酗酒抽烟泡夜总会的“小混混”。他自以为看透了这个社会世界,用一种极度物质化的眼光看待周边一切,“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这似乎是美国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真实状况,但细想其实也是正处于青年阶段的我们,我们没有很多的社会经历与实践经验,只是凭着自己的想法与略显单薄的实力来为人处世,甚至总是拒绝长辈师者的建议帮助,更甚者出言不逊,顶撞师长,我们将其标榜为“敢于反抗”“看的透彻”。实际上却只有到了一定境界有了足够经历,方能明白自己当初的幼稚。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愤世嫉俗并不能改变什么,保持心中的纯净与静谧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掌握更多的方法与能力,处理好更多更好的事情,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恪守美好才对。
河南师范大学
四月的暖风拂过纸面,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在师大,随处可见以书为友的莘莘学子。
以书为友,一好书一知己,于书中畅想遨游,于书中蓄势待发。阅读让生活有色、让生命有力、让灵魂有光,阅读是追寻诗和远方的最美姿态。
《时间之问》
作者:【中国】汪波
推荐者:社会事业学院社会学班 刘欣然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如何定义时间?如何捕捉时间?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吗?相信大家从学会思考以来,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时间之问》这本书一反科普类图书的风格,创造性地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模式,打破了以单一学科为中心、讲述学科发展史的纵向写作方法,讲述简单有趣,增添了一抹独一无二的亮色。
作者从“时间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出发,开启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认真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跟随作者一起穿过一间又一间装满了思想宝藏的大厅,主题是:节气、历法、数学、机械、音乐、时钟、生物学……精妙绝伦的科学成就与震古烁今的科学名家,如同琳琅满目的珍宝,令人目不暇接。
河南工业大学
“书香氤氲传千里,小康一路奔家国。”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少年正当时,拂袖书生气。正值仲春好时节,校园各处万物复苏,琅琅书声、叽喳春鸟更显生机。值此节日佳季,少年读好书,共建未来路。
《心安即是归处》
作者:【中国】季羡林
推荐者:管理学院会计专业 王舒羽
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心安即是归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当初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为《朗读者》中有一期诵读了季老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因为一个片段而去读一本书,我想这对于喜欢读书的朋友来说是常态化的情况。书的名字是心安即是归处,季老在扉页这样解释过: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愿你历经沧桑/永葆天真模样,季羡林老先生一生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万事安然于心,从同而行,顺从内心深处的自己,安于天下。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读书、关于世俗、关于生死、关于本真等。季老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用他的通透和从容让我们的心灵从字里行间得到成长,在读书时内心得到抚平,正如季老说“不完美的才是人生”,是啊,我们总是追求人生的圆满,因而对自己比较苛刻,我们应该简单一点,坦然面对生活,自己努力去做,听天命而尽人事,这也未尝不可。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文友们可以心安即是归处,因为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所畏惧而潇洒自由。
河南中医药大学
除去图书馆、教室等本就为阅读而生的文化空间之外,在河南中医药大学,走廊里、台阶上、餐厅中、天一湖畔......处处都是爱书学子的“图书馆”。捧一本所爱之书,同聆听古诗书韵,找寻历史长河中千年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力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美国】塔拉·韦斯特弗
推荐者:本草书院三班 侯英贤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读过的一本好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不上学、不就医,她的父母甚至不允许她拥有自己的声音。然而就在十七岁那年,她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转变,最终她成功逃离了大山,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的挫折,有亲人的背叛,也有与原生家庭的决裂。我很难想象面对这些问题并做出改变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去撕裂曾经的枷锁,蜕变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作者塔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这本书告诉我: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可以仰望星空。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今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以此共勉。
信阳师范学院
开卷启信,闲读诗书,如琢如磨,而后痴痴成诵。目遇之欢欣,口腹之欲不能比拟。书似故人良友,与你共赴山海,漂游瀚海,穹顶无垠。欲从一页油墨铅字看百年更迭,将日常缀饰成连绵的诗行,只因灯火葳蕤,书声悠长。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中国】张嘉佳
推荐者: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王科文
这是一本我用了一下午时间,全神贯注阅读的书。这本书中记录了一些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每个人都憧憬未来,对生活的向往单纯且美好。在这里,一个个故事中流露出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从中领悟到生命的幸福和悲伤,在别人的岁月中体会到百态人生。读这本书时,我仿佛在与朋友交谈,倾听他走过的千山万水,对他的路途中所发生的故事感同身受。这本书如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如奔赴古城道路上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如果要选一本书放在枕边、放进书架,或者送给最重要的那个人,我认为这本就是了。
洛阳师范学院
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明志、明理、明情。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中国古代就有“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读书谨言。书读得越多,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美妙与自身的卑微。
《红玫瑰与白玫瑰》
作者:【中国】张爱玲
推荐者: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三班 马曼灵
我想给大家推荐的是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因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总是复杂多变的,比如这本《红玫瑰与白玫瑰》。它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书中的这段“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张爱玲将爱情描写的这般深刻而现实,读里面的文字,就好像是被人看穿了一般,所有的心思都无所遁形,但转眼之间,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因为你终于在她的带领下看懂了自己,也看懂了爱情和人性。如果有时间不妨读读这本《红玫瑰与白玫瑰》她会告诉你,爱情是苍凉、现实的。爱对了或许皆大欢喜,可若是爱错了,便会跌进痛苦的深渊。千万不要随便去爱一个人,否则只会落得满身伤。
商丘师范学院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人去阅读和写作,作为大学生,校园里给我们提供了更优质更广泛的图书资源,我们也相比中学有更多时间去读。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读书尤为重要,一本好书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我与地坛》
作者:【中国】史铁生
推荐者:国际教育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范书霞
我最喜欢的书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这本书是史先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它记录了自己在遭受众多磨难而无处可去时,在机缘巧合之下走进地坛感受到人生真谛的故事。我最喜欢里面对于母亲的描述,从最开始的不理睬,厌烦到最后的释怀,思念,正如孔子所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家人是我们永远的港湾,请不要自甘堕落让爱我们的人承受更大的伤害!这本书还有很多直触心灵的故事会在打动你的同时给予你释怀的方式!快来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吧——来一场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信阳农林学院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少年读书时,徜徉书卷,当春暖花开时,心中自会盈满馥郁馨香,紧拥书卷,人生的坦途定将无限宽广,倘若无前人的智慧,坦诚与你对坐,在字里行间,武装你的灵魂,又何谈困惑与不知所措呢,愿君与书本相约成长、共谱华章。
《新参者》
作者:【日本】东野圭吾
推荐者: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索凯丽
《新参者》是东野圭吾的著作,故事的主线看起来是一宗谋杀案,但加贺警官作为一个“新参者”慢慢地试着去融入这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去其中了解与案件有关的线索。他用他的耐心与温柔尽力地减少案件本身给周围人带来的心灵上不可磨灭的伤害。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有人对加贺发出疑问时,他这样说“当然在调查啊,但刑警的工作不止这些。有人会因为案件而留下心灵创伤,他们也是受害者。刑警的职责就是寻找能够拯救受害者的线索。
在本书里,加贺警官深入的每一个场景里都会有令人猝不及防的温暖,很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暖。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是通神。”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诗词的世界,细品不朽的名著,寻找人生的真谛,我想这便是读书的意义。这是我爱的郑州工院,一个有知识有梦想的地方,沉浸书香之中,我们不再因为无知懵懂而失去自我思考。有你陪伴,莫名欣喜。
《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籍阿富汗】卡勒德·胡赛尼
推荐者: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2班林娇如
《追风筝的人》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推荐理由:在这个故事里,阿米尔需要用一生去救赎自己在童年里所犯下的“罪行”。而在他救赎的路上,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人会为自己某一瞬间的错误而后悔一生,为此最大的代价就是在煎熬中度过余生,最终成为那个受伤最深的受害者。所以我们做每一个决定之前都要深思熟虑,想想所产生的结果以及付出的代价是否自己可以承受。希望我们能勇敢地追逐自己心中的那个风筝,无论它是什么。
郑州科技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立足民办高校实际,主动适应国家关于开展“全民阅读”的倡议,将阅读实践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品牌“书香郑科”育人工程,教育、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阅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打造书香校园文化。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美国】塔拉·韦斯特弗
推荐者:财经学院经济学六班 雷冰
“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确如此,甚至有时人生遭遇的种种比编撰的故事情节更加离奇惊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一本自传,主要讲述了她的童年经历,以及她走出大山接受教育,后而渐渐摆脱家庭的思想禁锢的故事。
压抑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正如作者所写:“父亲不允许我们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家庭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一种精神控制将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困在了思想的牢笼里。幸而作者最终选择了去接受教育,并产生了自己独立的意识,然后在一次次与父亲的思想碰撞中,选择了自我,不再是坚守“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
从压抑到理解再到释怀,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意义。教育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然后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看到不同的世界、更广阔的世界。
郑州商学院
读书,一件浪漫而有意义的小事。诗人王贞白说,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博尔赫斯也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无论如何,总要有些时间是留给读书的,有书可读的时光,是最好的时光。
《焦虑的人》
作者:【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推荐者:工商管理学院19工商2班 陈晓
“每一次阅读,都是生命的光合作用。”每个人的阅读潜力都是“叶绿体”,在吸收文字后散发无尽的能量。阅读带给我的不仅是视野的开阔,更是心灵的慰藉。
在世界读书日这天,我为大家推荐的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焦虑的人》。
推荐理由如下:首先,作者巴克曼的写作风格非常的轻松幽默,在人物特点和细节描绘上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在书中经常传达爱与力量;其次,很多人看到这本书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本“心灵鸡汤”,但这却是关于一场抢劫案的故事,书中共十三个人,各有心事的人互不相识,在一天风和日丽的下午,他们的命运突然因为一场抢劫案交织在一起,他们互相救赎,从焦虑中解脱了出来;最后是这本书给人的启发,作者用主线将不认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巧妙的故事,里面包含了爱、理解、善良、希望、宽恕,这些看似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在焦虑的时候拯救自己。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青春须早为,读书正当时。学生在书中品读人生卷轴,去靠近伟大的灵魂。既开阔视野,又丰富校园生活。所以,不妨让你我张开双臂,一起阅读书籍,品味书香!
《我与地坛》
作者:【中国】史铁生
推荐者: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学一班 陈慧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讲述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感悟,对苦难的思索与对母亲的怀念。初识史铁生先生的名字,如今想来,恰好十年之久,那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我遇到了书中其中一篇《秋天的怀念》,领会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隐忍坚毅的爱,“母亲的爱总是亦步亦趋,回过头,她总是站在那里。”于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情愈加深刻,从课文到全书,是思想感情的升华,对我来说是重读重新的阅读体验。作者在青春韶华之际遭受意外残废双腿,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但他并没有悲观,书中写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在认识并接受苦难后,依然接纳自己,这正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认知。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是独属于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亲切朴实的文字与深邃的思想激励着我,具有无穷的精神力量,如星辰照亮我曾经或将来迷失的灵魂。从对母亲的怀念到对生死的思考,优秀的文学总是和苦难相伴,地坛是史铁生的一方精神家园,我也在探索我的精神归宿,愿人人都能在无垠的思考中找到一方地坛,找到心中的园神。
点点墨迹、徐徐书香,是心灵的寄托,也是给自己的一场精神旅行。
知识是引导人生光明与精神境界的不灭烛火,书籍就是烛火的载体,承载着大千世界的无数奥秘,等着我们去探寻,书卷多情似故人,书卷多意似知己。
文以载道、书以焕彩,豫州的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漂泊的灵魂在书里发现自己吧,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