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引路人| 韩笑:我和我的“大学六问”

发布时间: 2024-03-18 11:20【浏览字号: 来源: 厅思政处

  用一个词来形容辅导员的工作你会想到什么?奉献、责任、使命、担当、辛劳......这些正能量词汇勾勒出一份光荣高尚但琐碎辛苦的工作。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有哪些理解?对未来工作有哪些规划和期望?辅导员们在陪伴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实际行动作答,思想不断成熟,步伐愈发坚定。

  今天,一起来看河南农业大学朱瑞萍辅导员工作室成员韩笑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案例和她的所思所想。

青春引路人| 韩笑:我和我的“大学六问”

河南农业大学朱瑞萍辅导员工作室成员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组织员兼团委书记韩笑

案例背景

  对于已扎根学生工作将近9年的我来说,今天的故事,时间要追溯到我工作的第三年,一个寻常的周中时间的傍晚六七点钟,我注意到学生三三两两打算外出,一问去向?答曰逛街。

案例分析解决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逛街不允许吗?当然可以,但对专业课较为紧张的大三学生而言,是否有比傍晚外出逛街更有必要、更安全的事情?如果学生对未来规划不明晰?第二课堂活动不够丰富?我应该做些什么?由此引发我思考,我意识到应该做一些导航引向的事情,于是,结合学生建议,我形成《十问大学读什么?——我和农大剩下的370多天应该怎么过》,以讲座辅以PPT音视频为形式,以自然班为单位,对500多名学生依次讲了12次。通过讲故事、说规则、谈目标、明规划,引导学生守红线,筑基大学,求上限,奋赢未来,对引导学生唤醒生涯认知、引导思想认识、调整专业定位偏差方面有明显效果。这就是《六问破雾识大学 三心筑基好青年——大学六问》新生入学教育专题的雏形。

  我所在的学校,是典型的农林高校,我的学生的专业均为涉农专业,新生历来有“三高”特点:农村生源率高、专业调剂率高、转专业率高。生源背景下,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囿于个体认知偏差,对专业的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新生入学时期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低落、选择迷茫等问题,不利于爱农弘农人才培养。

  辅导员聚焦特殊节点时期学生的迷茫困惑,开展价值引导和技能传授,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必然需求。

  针对新生起步阶段的普遍关注和对本专业的认知偏差,我衔接学校层面教育,聚焦学院专业特点,选取人际交往、兼职、转专业、就业、挂科、恋爱等6类新生普遍关注问题。

  第一部分——匠心求真,突出“定位”;第二部分——慧心显智,突出“选择”;第三部分——恒心成事,突出“践行”;通过将“六问”纳入三部分,强化“三心”,在“六问”的答疑解惑中贯穿“四度”,即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连续开展多年,成为新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2019年以来,上升为全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助力新生启航大学,赢在未来,初步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

  长期坚持下,我的学生增强了学农爱农、立志成才的思想自觉,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积极向上向善,“青春护蕾”暑期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团传承19年,千余名同学聚焦行业痛点、焦点参与科技小院等支农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新征程。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87%,5人扎根边疆,27人担任猪场场长,1500余名学生相继在广袤的乡村热土上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思考与领悟

  当我今天再来讲此专题,我依旧感慨,面对多样多变的学生需求和爱农为农的育人导向,对学生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会爱,用爱和智慧交融,来助力青春的拔节:

  凸显特色,引导有重点

  综合考量涉农学校特色、学生特点、辅导员独特优势,实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维同行”,取得学生专业认可度、集体荣誉感、人文素养的“三维同增”。

  创新载体,育人有抓手

  新生迈步新征程,如何助力其走好第一步?找准切入点和载体是关键。从新生实际需求出发,坚持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入学教育多元化内容体系,更好激发新生自我认知评价成长的内生动力。

  提升主体能力,为学生赋能远航

  探索方式方法载体,探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量身定做个性化“菜单”,在关键节点送上“解渴”的育人套餐,让看似不经意的答疑解惑成就“立德树人”大追求。

青春引路人| 韩笑:我和我的“大学六问”

讲授“大学六问”新生入学教育专题

青春引路人| 韩笑:我和我的“大学六问”

连续7年开展“大学六问”专题讲座,引导新生知红线,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