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占峰:做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角色定位的“三重”面向
近年来,省教育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开展思政课质量提升行动,每年开展高校春秋“大听课、大调研”活动,开展“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推进使用和定期更新5门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点及参考资料》,研发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中心,评选出10所重点马院、30所示范性马院,进一步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常态化开展思政工作专门力量培训,不断开创马院建设新局面。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作为马院的主要领导者、建设者,肩负着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打造过硬的马院领导团队等重任。
如何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起来听听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怎么说。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更是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特殊任务和使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领导者,在不同时间、空间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众多的角色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必须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新跨越。
增强协同工作合力,做好学科建设指导者
学科建设是学院全部事业的龙头,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努力向党中央的要求看齐,努力向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要求看齐,努力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求看齐,努力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看齐,扎根实践,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要带着看齐意识、问题意识、实践意识深化研究,协同推进学科建设的工作机制,整合学科建设力量,在把握大势、登高望远上走在前列,做好学科建设指导者。马院院长要从学院的组织目标出发,从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规划,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校与学院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统筹规划、凝心聚力,逐步建成专业齐全、层次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丰硕。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长远发展打下了根基;依托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构建科学完善的博士后人才培养机制,为博士后人才培养贡献力量;组织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团队,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新增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项目1项;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项、“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项;主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由此,逐步实现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建设的新跨越,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的成绩,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居前12%,最新全国排名46名,学科排名显著提升。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师范大学蒋占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位居2023年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国一流学科(前12%)
构筑立体工作网格,做好改革发展践行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支撑功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最主要的组织者,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必须发挥好其功能。由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第一时间察觉环境的变化,担当起学院改革发展的设计者和发起人,整合和带领学院全体理论与实践人才,不仅从宏观角度进行指导,还应从微观角度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好学院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学院各项工作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坚持“寓道于业、寓教于策、寓学于做、共同成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探索形成了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红孩子学校”构建以思政课教师培育大学生、大学生影响少年儿童的思政教育“双向”育人“代际链条”,有机衔接、系统优化,积极发挥高校对中小学的牵引与指导作用,构筑起螺旋式上升、整体式贯通的工作路径,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入选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依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展一系列针对中原红色文化的细致性发掘、濒临式保护、系统性整理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建构了中原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体系;深入基层采访并整理出版《红旗渠精神口述史》,李连成吃亏奉献精神、史来贺精神口述史系列研究成果被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新乡先进群体研究基地列为干部培训教材。
“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案例丛书
“红孩子学校”走进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
牢固人才培养任务,做好教育使命承担者
上好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大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如何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也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由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要注重带领思政课教师严格落实思政课开设要求,加强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课。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处理好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互配合的关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衔接的关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补充的关系,不断增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合力。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积极履行领导责任,在“四位一体”基础上,拓展虚拟体验思政课、大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三大方向,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方面,学院依托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分批分类开展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并取得一定成果,如主持“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获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此外,作为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组长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统筹推进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贯通衔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构建纵向贯通、系统科学、有机衔接、螺旋上升的思政课教育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先后承担多项研究课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并承担多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任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基于实践初步总结的“河南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获批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此外,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活动,多次应邀到中小学指导思政课教学,带领马院师生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设计实施“同课异构”活动。
承办2022年度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推进会暨骨干教师培训班
主持的“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