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科教融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4-02-20 10:02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河南科技学院长期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教育初心,扎根中原沃土,形成了“源于农、兴于农、发展于农、服务于农”的鲜明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学校调研指导讲话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科学谋划,全力推进科教融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河南科技学院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共获国家级奖项10项,2013年,茹振钢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来,河南科技学院作为主持单位,共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近年来,学校多措并举,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雄厚创新人才基础。2023年,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筹建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河南分中心、生物信息学省实验室。全职引进“杰青”1人,引进优秀博士117人,返校博士18人。学校本年度1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2人入选中原学者。成功承办第二届河南省青年科学家论坛,11位国内外院士、30余名杰青、长江学者齐聚新乡,聚焦创新发展,深化开放合作。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立成果转化与合作办公室,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二级学院考核体系,并作为职称评审重要考察依据。2023年,学校2个小麦新品种和1项新技术被评为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学校本年度获批国家、省部级项目15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4300余万元;横向项目和成果转化合同金额3300余万元,到账1600余万元。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607,转化经费1000万元;茹振钢教授团队的小麦订单育种,转化经费800万元,本年度建设规上企业联合研发中心39个,两个获得奖励资助。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服务,以“面向中亚五国的棉花玉米现代种业技术示范与产业化”科技专项为依托,累计在中亚地区推广种植棉花360万亩、玉米430万亩,为河南农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二、注重科教融汇,着力培养卓越人才


  科研反哺教学,赋能科教协同育人。河南科技学院致力于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卓越人才,建章立制鼓励和支持科学家为本科生授课,鼓励教师将科研过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以科学家的科研项目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近5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0余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近800项。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教书育人,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其带领的小麦育种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小麦育种专家欧行奇教授,是茹振钢教授培养的学生,他不仅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同时也把自己科研体会融入育人全过程,被评为“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夯实科学家精神及素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工作室、科技社团等,在科学研究中培养科学家精神和素养。学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蔡磊团队吸引本科生60余人参加科研课题,其中以本科生作为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专利21件,研制出原创性智能农业机器人、两用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40余台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10余名本科生参与研制的咽拭子自助采样设备,得到河南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环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健全科教融合机制,打造科教融汇育人平台,构建科教融汇评价体系。构建“科教育人金课”,要求二级学院5年内逐步把专业核心课改造为科教融汇育人金课,成立以科学家为主讲教师的课程团队,把科学研究内容深度融入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确保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课比例。以“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农业农村部“传统特色肉制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等科技平台为抓手,构建科教深度融汇的科教育人平台。同时在二级学院考核中,对科教育人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科教育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