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打造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024-01-30 17:15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平顶山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入学前、在校中、毕业后”的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招生、培养、就业、未来发展”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强化顶层设计,形成“12345678”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系统构建面向产出的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形成“12345678”教学改革思路。“1”是围绕“让普通学生变优秀,优秀学生变卓越,每个学生都出彩”一个目标;“2”是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积极性;“3”是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条理念;“4”是推动“学习、学会、会学、学风”四学铸魂;“5”是推进“知识、能力、素质、价值、人格”五位一体人才培养;“6”是促进“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环境优起来、方法活起来、全员动起来、管理好起来”;“7”是发挥“职能部门、学科、学院、书院、专业、教研室、课堂”等七个方面联动作用;“8”是实现人才培养“课内课外贯通,校内校外贯通,分层分类分批贯通,教师学生贯通,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贯通,线上线下贯通,专业教育、思想教育、通识教育贯通,教学思研做创贯通”等八个贯通。


  二、坚持三全育人,持续提升“五育并举”成效


  学校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从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个方面培育时代新人。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提升育人合力。持续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全力打造思政“金课”,完善“追梦·领航”“四史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模块,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严格落实2022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大纲中明确的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切实发挥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持续深化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体质达标,突出专长,四年一贯”的理念,全面实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立足于“教会”“勤练”“常赛”,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深化美育改革。围绕“能鉴赏一门艺术、能实践一门艺术、能爱好一门艺术”“三个一”为美育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理论+鉴赏+技能”模块化课程,推进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制度、课程、基地、保障、评价“五个维度”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贯彻学生中心理念,实施全周期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树立“三贯通三融合”教育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终身发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贯彻“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贯通、校内教育与入职培训及职后培训的贯通、学校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贯通”理念,培养过程中贯彻“教学内容与生产标准融合、校内教师与行业教师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理念。实施“三阶段”全周期教育。入校前,围绕环境认同、大学适应、思想政治、专业认同、岗位认知等内容,构建入校前教育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线上教学,通过系列教育提升大学新生入校后的学习适应度,为后续校内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校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教学思研做创融通”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完善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体系,持续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创新需求的实验实训环境,对接产(企)需求,依托合作项目,探索以真实(或虚拟)生产线环境下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的实践教学,实施“百千万英才提升计划”,以“项目化+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强化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职业发展规划项目及导师,探索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产学并行、训赛相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后,探索建设职后培训课程资源,校内学习资源继续免费向毕业生开放,支持毕业生在职场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设置职后发展导师,协同就业单位导师,就岗位能力培养、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必要服务,促进学生职后成长发展。


  四、落实产出导向,全面评价学生培养质量


  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完善学生学业及成长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全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评价改革,课程群探索引入增值评价,激励学生学业争优;修订《平顶山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学科素养、创新实践、国际视野、身心素质、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评,分析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毕业生跟踪评估与反馈,通过第三方调研、用人单位调研、校友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和职业发展情况,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反馈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平顶山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