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学构建“3+3+2”心理育人模式 培育健康心灵
开封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把立德树人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特点,围绕“识”“全”“效”三个方面,构建“3+3+2”心理育人模式,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持续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3识”的心理育人目标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统筹课程、活动、宣传工作,运用“5·25 心理健康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两大品牌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心理健康氛围,提升师生自我觉知力,自我关爱意识。
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辅修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主阵地作用,开展校内外专家讲座、心理委员培训、发布线上短视频、支持社团读书分享会等,使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全覆盖、深植入。
多方协同达共识。积极搭建学校、医院、家庭三方育人平台。学校与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搭建“校医合作平台”,畅通学校医院转介通道。构建家校共育体制,向学生家长邮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页、通过公众号推送家长课堂、借助微信家长群开展宣讲,引导家长参与重点学生的干预等。通过这些举措,使学校、家庭、医院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预防、干预”的共识。
二、强化“3全”的心理育人过程
全员心理育人。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协同各个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专业性强、乐于投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纳入了辅导员专题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保卫后勤人员专题培训、学生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健康协会干事培训等,提升全员育人能力。
全程心理育人。学校注重学生入校后不同阶段的教育,针对性开展活动,做到全程关注、适时维护。对大一学生通过新生心理健康宣传册、入学教育、心理必修课等,提升新生适应能力。在大二学生中重点开展团体活动、讲师团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丰富学生生活。在大三学生的关键时间节点(期末考试前、专升本前、实习前、离校前),有针对性召开心理班会、举行一对一面谈、组织减压活动营,疏导学生压力。
全方位心理育人。着力打造心理育人氛围。在学校公共场所悬挂宣传标语;积极打造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置心理树洞收集学生心理需求。学校充分挖掘开封宋文化、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将心理与思政、文化、美育充分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形成育人合力。
三、形成“2效”的心理工作机制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建立完善的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特别重视班级、宿舍预警体系的运用。同时,关注学生发布的各类网络信息,提取学生们抒发的消极情绪,研判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启动联动机制,时刻关注、长期跟踪。
专注心理健康长效性。学校在开展工作时,不局限于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更注重学生长期发展。经常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开展自助型心理资源征集活动,引导学生挖掘自我成长的心理养分,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强化学生对自我健康负责,对未来自己发展负责的意识。
(开封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