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创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推进科教融合发展
近年来,固始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不断优化科普教育环境,创新科普活动形式,着力提升科教融合发展水平。
一、坚持高位统筹推动,营造“科学氛围”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印发《固始县“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建立科普工作长效推动机制。组织开展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思想,受益群众6.5万余人次,营造“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热爱科学”浓厚氛围。
丰富载体,强化宣传。利用固始电视台、固始早报等新闻媒体深入报道各类科普活动,开通“科普固始”“固始科技馆”公众号,拓宽科普信息传播途径。在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科普画廊5处,丰富青少年校外科技实践活动载体。举办“乐游科技馆”“5·12防灾减灾”等主题宣传活动,激发孩子科学兴趣。
走进校园,展现魅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编制《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明确科学课时数量,确保全县小学科学开课率达100%。下发《关于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把“动起来”的科学课送到偏远乡村学校,补齐短板,兼顾公平,让科普工作向基层无限延伸。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学阵地”
突出专业化,建设一流科技馆。以“科技·生态·未来”为主题,在科技馆设置六大主题展厅,配备科学工作室、5D影院等,展示展品297件,其中互动展项占比90%以上,打造全县科学教育主阵地。免费向公众开放,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创新”。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113万人次,团体867个,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
突出产业化,打造示范综合体。推动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成功创建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1个、县级科普示范乡镇或社区5个。探索打造县科技馆、小沙河明月园等研学旅游热点景区,走出科普研学旅游一体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突出多元化,建好校园实验室。累计投入资金1670万元,为1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补充实验器材,完善科学实验室建设,先后打造实验中学(全省第一个)、第三初级中学“农村中学科技馆”2所,第九小学、第十三小学、张广一小“科普特色示范校”3所。在部分学校开设校园少儿气象站、机器人编程教室、陶艺教室等特色实验室,并试点推广。
三、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发展“科学队伍”
健全组织,做好服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普组织,深入推进基层科协“3+1”建设工作,吸纳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一线科技工作者进入科协,组织、参与科协工作,更好服务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
壮大队伍,筑牢后盾。推荐20名科技工作者入选河南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科协评审咨询专家,培育专职科普人员36名。组建固始县科协、固始科技馆、固始县“i科普”等8个科技志愿服务队,累计吸纳、发展志愿者5654名,进一步提升全县科普工作服务质量。
强化培训,突出专业。培育专业科学教师217人,配备兼职教师286人,每年组织60余名科学教师完成“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县级专题培训,定期开展科学示范课、优质课评选和教学研讨活动,持续提升科学教师理论水平和科技素养。
四、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点燃“科学梦想”
参与大型赛事,化教于心。先后举办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科普剧大赛、青少年科学运动会,吸引来自江苏、安徽、内蒙古等地同行和科技爱好者前来观摩,参与学校、人数逐年增加。同时,积极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连续多年、多次获得不同类型的奖项和表彰,让青少年学生在比赛活动中获取灵感、提升兴趣。
丰富研学课程,融学于趣。组织开展科技馆“科学研学课程”活动,创建科学工作室,开设乐高机器人、无人机、硬件编程等课程,累计开课学时955个。开展科学实验表演和科普剧演出活动,研发科学实验秀课程36个、科普剧本6个,开展科学表演2811场次。创办“研学云课堂”平台,为城区24所小学学生送上丰富有趣的“云”上直播互动科学课程。研发创作“研究+实操”型科学课程,覆盖城区26所小学,设置96种专题知识,累计授课29573人次。
鼓励自主发明,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优秀自制教(玩)具暨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评选活动,2023年向河南省推选上报作品18件,获省一等奖3件、二等奖7件。张广庙镇中心校科学教师张建涛自主创建了“雏鹰科学实验室”,其自制的“垃圾桶无人机”“水火箭”“回旋飞机”等教具为学生点亮科学之光,取得了良好的科学教育效果。
(固始县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