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专属育人场地,学科基地建设的关键
为统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升我省普通高中办学品质和育人水平,2022年9月28日至29日,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暨省级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郑州举行。
在交流分享、专家报告环节,省内外多位专家、校长针对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以学科育人品质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叶小耀: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首批中原名校长领航工程工作室主持人
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是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校。建校26年来,学校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指引,以“厚文化”建设为导向,秉持“切问近思,自能发展”办学理念,在宏志生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体艺教育、创客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在美国开设“孔子课堂”的中学,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学科建设背景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颁布,明确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愿景,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对教育各环节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和整体改革。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定位上有了新的变化。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提到的“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是相较于2003版《方案》新增的有关教育任务的表述。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必须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不同个体的发展。因此,普通高中学校应该从“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高度,实施错位发展,以各自的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发展优势,以学校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
2017年和2022年,郑州四十七高中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被教育部认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在此背景下,学校以多样化发展和育人方式改革为方向,就落实高中课程方案新要求、回答好“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地实践探索。
学科建设的历程
提高站位,深化认识,达成共识。郑州四十七高中的育人主要载体是课程,而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学科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学科的育人方式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程选择性增强的背景下,学科教学必须解决“目中无人”的顽疾,充分关注学生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这也决定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关键——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发展优势的内核是学科育人品质。因此,“如何提升学科育人品质”成了学校多样化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系统诊断,查摆问题,寻找支点。基于这一共识,郑州四十七高中对制约学科育人品质提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出以下主要问题:
1.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依据扁平化管理理念,加强级部建设,管理秩序、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改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事务管理、轻学科建设的问题。
2.年级管理相对独立,客观上造成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紧密,课程的衔接性、教学的系统性,以及学业要求的一致性不强。
3.学科运行的机构以教研组、备课组的形式存在,地位不高、定位不明、职责不清,缺少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突出表现为“有组织、不主动、少作为”。
4.学校对学科的管理不到位,缺少整体规划、专业要求和全面评估,对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协同重视程度不够,学科育人的整体性不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学校进行了专题讨论后认为,学科强则学科育人品质高。优势学科不足,必然影响学校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加强学科建设,既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然条件。于是,自2019年起,学校明确提出“要厚植学科优势,改良育人土壤,将加强学科建设做为撬动学科育人品质提升的支点”。
机制创新,系统变革,释放活力。在系统诊断的基础上,郑州四十七高中确立了以“双轮驱动”为核心的质量提升战略,将“学科专业化建设”和“年级精细化管理”作为推进学校新发展的源动力。在学科专业化建设方面,学校进行了系列改革——
1.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从2019年开始,学校进行内设机构改革,改变过去教务处管理学科的制度设计,成立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由教学副校长任中心主任,同时成立12个学科中心取代传统的教研组。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方向,垂直统筹、指导学科相关工作。学科中心设正、副主任各一人,主任由学校选聘,副主任由主任选聘,学科主任参加学校行政会议,学科建设工作成为行政会的重要议程。
2.健全学科发展机制。学校改变过去“大一统”的管理机制,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放权、定责、赋能,学科中心主任作为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科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学科教师培训、学科课程设置、学科教学改革、年级备课组建设与考核等有充分的决策权。学科中心的职能也由过去的以“上传下达”“组织教研活动”等的事务性管理,转变为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专业化发展,并明确“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学科组织建设、学科制度建设”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
为确保新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学校进行了学科主任竞聘、签订责任书,以及审议学科发展规划等工作,并以“新使命、新职能、新要求”为主题举行学科建设系列培训,从教育发展趋势把握、新课程要求落实、学习型团队建设、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帮助学科领军者完善能力结构、提高专业领导力。
3.强化学科专业指导。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了高校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学专家聚智聚力,引领和指导学科发展,确保学科建设的规范性、专业性、实效性。
4.突出问题解决指向。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科育人品质提升为目标,确定了“目标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项目化—项目成果化”的学科专业化发展路径。此外,学校的各个学科中心在整体规划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聚焦课程研究、教研方式研究、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学科课例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学科学业评价方式探索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课题规范研究方式,用项目驱动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用成果强化问题解决指向,深入探索以学科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科育人质量提升的机制、方法与策略。
5.打造学科育人场域。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是衡量学科育人品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学科教学方式是决定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学科教学方式不变,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教学方式的变化,必然对教学空间提出新的要求。素养的习得离不开情境、体验、探究、互动等元素,因此,变“教的空间”为“学的空间”,就要破除传统的授课型教室布置,体现学科的专业情境,为师生提供本学科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搭建相应的活动平台,让这些资源与学生成长发生关联。为此,学校进行了空间的新建与改建,为各学科中心打造专属育人场域。在专属育人场域,学科教师开始主动研究现代学科教育的场景、理念与功能,站在育人的角度,突破空间束缚,重新审视对教学的理解、组织和安排。
6.推动学科融合建设,以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促进学科融合。面对育人价值和课程实施的新要求,学校整合思路,以诗经文化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推动课程从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整合;各学科中心开启协同教研模式,在行动研究中,探索建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育人方式变革的融合创新模型,提炼出以优秀传统文化育时代新人的有效策略,建立了内容融合、方式综合的育人体系,创新了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构建样态:以核心素养进行目标统整,以价值认同、考察探究、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为具体目标,打通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联系路径,以项目驱动为形式,强化体验生成,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价值。
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带动了教师的成长和学科的发展。多学科教师协同研究、协同教学的综合课程实施模式,让教师体悟到“学习共同体”“课程无边界”等理念的内涵,对跨界合作和综合育人都有了基于实践的深刻理解。
学科建设的成效
郑州四十七高中的学科建设工作始于2019年。2020年,学校被评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后,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聚焦、深化。几年时间里,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制度创新充分释放了学科发展的内在活力。学科存在的传统形式就是以备课、议课为主要内容的教研组、备课组。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当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向之后,这一形式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学科中心的成立,确立了“学科”在普通高中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人、财、物、事权的全面赋能,相关制度、机制系统建立,让“学科”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使得学校学科育人研究不断深化。
科学教研有力提升了学科队伍的专业水平。学校成立学科中心后,学科育人的各环节、各要素得到了关注,扬优势、查问题、补短板成为各学科的自觉行动。学科建设规划为学科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基于学科、为了学科”植根实践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双新”实施过程中学科层面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3年来,学校的28名教师成长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0余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课程开发成果丰硕,形成了结构化学科课程群,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以大单元教学为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新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英语等学科课例在省级、国家级教学展示平台上示范、推广;学校14个学科“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案例”与“跨学科综合课程建构与实施的案例”在全国论坛展示,线上观看人数30万人次,彰显了学校的影响力;“大美育课程建构”“大思政课程建构”等10余项课程建设研究项目通过省级课题结项;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成果《诗经文化综合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育人方式变革的融合创新》获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场域升级全力保障了育人改革的发展基础。学校各学科中心以“让学生喜爱学科、为学生设计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目标,突破传统教室的空间、资源局限,建构出体现学科本质、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深度探究的学习空间。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也促进了学生对学科价值的发现,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大学专业的选择和未来职业的规划提供了认知基础,在生涯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标杆示范有力彰显了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我校英语、思想政治两个学科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一级学科基地,极大激发了学校其它学科的建设热情,学科内呈现出团结、合作、担当、争先的积极氛围,在课程开发、教学研讨、青蓝互助等方面,学科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释放。目前,学校每一个学科都把争创省级学科基地作为共同愿景,学科建设成为最大共识和自觉行动。
学科建设为郑州四十七高中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注入了活力。目前,全学科育人的格局日益彰显,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国际化教育特色鲜明。在“双新”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双轮驱动”战略,厚学科育人之基,筑学校发展之路,用学科育人品质的持续提升,为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助力。
(来源: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