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郸城县:树牢大安全观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近年来,周口市郸城县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安全观,健全责任链条,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全县创成各级平安校园363所,申创县级平安校园476所,创建率100%,有效预防了师生安全事故发生。
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校园安全治理体系
该县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落实“三个优先”,年斥资3亿多元,投入校园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坚持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为全县中小学配置法治副校长109名、心理咨询师900余名、专职保安1237名,设立护学岗1606个。公安、消防、卫健、市场监管等20多个职能部门均明确一名副职和骨干力量联系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校车、消防、食品卫生等联合执法检查,2023年已开展专项督查8次,推进整改问题62件。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建立职工之家42个、留守儿童之家64个、志愿服务队203个,常年开展关爱特殊学生群体活动。全县268所中小学校建立家庭学校,所有学校成立家委会,搭建家校共育大平台。全县学校均按生均经费30%以上比例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平安校园建设。全县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学校主责、部门联动、家校社共育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
二、健全责任链条,织密校园安全监管网络
该县建立县政府、教体局、中心校三级班子成员分包学校安全责任制,健全学校班子分包年级、中层干部分包班级、教师分包学生安全责任制,细化和落实家长或监护人安全监管细则和学生安全自治自理守则,做到自上而下人人有安全责任。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县级联席会议机制和教体局学期考评、季例会、月排查、周督导工作机制,严格学校班子成员值周、中层干部值日、教师值勤监管机制,实行校园及周边分区域、分时段值班机制,修订和落实20余项常规活动方案预案,做到时时处处事事有安全监管。选聘乡村教师3212人担任“教育村长”,实现一自然村一“教育村长”全覆盖,常态化开展走村入户排查安全隐患、家访和防溺水宣传等。今年暑假期间走访学生4万多人次,杜绝了学生溺亡事件。全县织密了全员、全方位、全时段的校园安全防护网络。
三、强化科技支撑,筑牢校园安全防护屏障
该县投资80万元,建成心理问题筛查职能平台,定期不定期对四年级以上16万余名学生全面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建立“一人一案”台账,全面关注干预全体学生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干预身心异常学生。投资100多万元,为全县560所学校配置安全防冲撞设施;投资210多万元,建成与公安联网的一键报警装置679个;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覆盖全县所有学校所有区域的视频监控网络,为161所学校建成“雪亮工程”项目;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互联网+名厨亮灶”169个;全县279辆校车加入周运集团校车公司,实施维修改造学校项目260个,为全县所有坑塘、河流配全安全设施和提醒标志,确保师生吃住行安全。全县建成全覆盖、高标准、智能化的校园安全科技防护屏障。
四、改革教育方式,提升师生安全防范能力
在全县中小学落实每学期第一周安全教育周、每周一节安全课、每月一次安全演练、每学期一次安全知识考试的基础上,郸城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县、乡和教体局三级领导每学期分别到分包学校上一节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结合学生年龄和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各学校采取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法治教育,从公检法司部门择优聘任109名干警,分别担任全县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和法治教育课。法治教育课每月一个主题,每校每学期安排4课时。2023年全县已开展以防欺凌、防溺水、防性侵、防诈骗、网络安全、反校园暴力为主题的法治课4200多节。同时,县政府采取发放课时费和定期考核奖励等机制,激励法治副校长全程参与平安校园和法治校园建设,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法治副校长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确保中小学每班每学期6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
五、化用“枫桥经验”,创新安全稳定调处机制
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校园实践。实施“校内划格、格中设人、人设其责”网格化管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划网格6000余个,设网格员1万多人,全覆盖无盲区监管师生安全和排查化解风险隐患。同时与社会基层治理网格链接,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监护人失管学生、离异或单亲家庭学生和特异体质、特殊心理、特殊言行学生,落实重点排查和监管,协同解决家庭矛盾纠纷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郸城县分别成立县级学校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乡镇级调解服务中心及校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三级调解员队伍,落实法制宣传、咨询服务、矛盾化解、专家评估等职能,做到“受理一起,调处一起,结案一起”,实现调处成功率、家长满意率两个100%。
(周口市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