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来了,省实验中学这样动员老师做好准备!

发布时间: 2023-11-29 16:26【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为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总结宣传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典型经验和创新探索,给各地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教育时报》专门开设《聚焦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专栏。



  2022年7月20日,我们跟着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吴振民探索“双新”背景下如何找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切入点,从而助力“双新”实施。


  定好切入点、找准支撑点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实施“双新”教育改革的基本保证。


  在“双新”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中学”)坚持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条件保障、长效机制为支撑点,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下面,我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几点分享。



  “团队建设”为重点

  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省实验中学将“团队建设”作为重点,继而狠抓教研组建设,持续开展学科教研和课题研究,从而形成了积极构建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资源共享、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学团队。2021—2022学年上学期,学校组织了100多场次学科论坛,校级课题立项30多项,市级课题立项近20多项,省级课题立项10余项。


  “名师”工程,省实验中学不断深化、完善专业带头人、名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在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研组建设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培养,学校现在的教师队伍中,有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8人、中原名师2人、河南省名师26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16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河南省学科带头人9人、国家级骨干教师7人,还有市级名师、省市骨干教师共148人,另有6位教师为河南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


  当前,学校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中原名师工作室、1个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与顺利运转,充分展示了“名师”在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强化教师培训方面,省实验中学的做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持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从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两方面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制订和落实阶段性师资培养计划,促进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学校通过暑期全员培训、学期中学科专题能力培训、网络研修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二是持续实施教师“青蓝工程”计划,为青年教师配备专业导师,实现一对一跟踪指导帮扶;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和优秀课例示范观摩课,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的输出,最终以学生的吸收为反馈,作业就是反馈渠道之一。因而,我们出台《河南省实验中学作业管理制度》,推行教师先做,严控作业时间,精选精练作业内容,让每一份作业都以素养导向为核心。学校还积极开展学生学习调查,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监督评价教学制度的建立,则是学校找到的一条有效的教、学反馈渠道。


  在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上,一要引导教师明确考试意义——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的重要举措,是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从而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作用,促使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二要引导教师创新考试方法、丰富考试内容——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开放、多形式的考核方法,从考试内容创新,突出新情景导向核心素养,聚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三要引导教师创新评价结果,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探讨开展等级评价,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四要引入智学网等考试评价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实现评价的精准、及时、全面。



  加强条件保障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专业指导、系统培训、监测评估等工作机制,强化经费投入、师资配置、设施配备等基础条件保障,为“双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为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人员支持、专业、考核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技术保障。为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省实验中学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管理体系,以围绕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主题,通过信息化优化或重构教育管理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度融合。此外,学校还利用大数据建立了对学生个性化精准化评估机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积极探索智能化的选课走班、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机制。



  以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在技术保障的加强下,教师在教学等方面,有了系统、客观的数据支持,并能通过数据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育人方式方法。


  要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学校有必要加强经费、硬件、编制等方面的保障。比如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图书资料购置等方面,学校正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以满足新高考对学校硬件等方面的需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对全校教师从教资格进行了认真摸底,对各学科的师资力量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学生选科趋势进行了模拟预判后,从教师编制方面进行调整,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接下来的新高考改革顺利推进。



  提前预判 及时解决理念不全面等问题


  “双新”的实施、新高考的开启,让普通高中教育迎来新天地,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对新高考改革理念等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提前研判,不仅要加强这方面的政策解读和宣传,还要将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为首要任务。


  新高考打破了文理分科模式,学生自主选科是对高中行政班教学组织形式的严峻挑战,选课走班将成为高中教育教学新常态,也对学校的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结合学校实际,推进选课走班要设计好这“三张表”:一是课程表。要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三年一贯制的整体安排,并结合每个阶段选课情况和师资结构对各类课程进行分段合理化配置。二是走班表。借助信息化手段,制定选课走班规则,为学生科学编制选课走班表,确保每一位学生选课有指导、走班有方向、课堂有保障。三是考评表。建立完善科学的选课走班管理考评制度,明确职责分工,提升管理效能。



  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是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但在普通高中办学实际中实施得却不尽理想,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不清、评价制度不完善、评价结果导向性不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出台符合我省省情的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制度、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用于指导各地、各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出台指导性意见后,建议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试点,征集方案,边行边改,不断完善。此外,要科学运用评价结果。既需要高中加强对学生成长过程指导,更需要高校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中学做到评价有据,高校才能做到参考有力。


(作者: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 吴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