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育人体系,打通“双新”改革最后一公里
为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总结宣传,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典型经验和创新探索,给各地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教育时报》专门开设《聚焦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专栏。
2022年4月27日,我们跟着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校长叶小耀探索“双新”如何落地生根。
落实“双新”改革目标,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儿、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作为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的校长,今年我参与了我省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省级示范校的评审工作。下面,我结合评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郑州四十七高中”)对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多元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分享如何落实“双新”改革目标,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探本求真,擘画学校“双新”蓝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主题教育、综合课程、深度学习等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学校在立德树人导向前提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方案。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中,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为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变革定下新坐标。
具有感知能力的个体与外部世界开始联系的时候,教育已经发生。教育与生命相伴相生,它的神圣与伟大,因为生命而独特、高贵。因此,郑州四十七高中提出了“厚文化”育人思想。“厚”是一个成长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厚”与教育的目的和过程具有一致性,真正的好学校一定是一所厚重的学校。所以,学校的意义就是与学生一同行走、成长,向未来、向远方。
在郑州四十七高中人看来,当下的教育改革从本质上讲,是向着教育的原点——“人”的回归,教育将“对人的生命的成全”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教育人的初心,也是教育人使命。
在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个性张扬为本的教育追求下,郑州四十七高中提出的“美丽整洁的花园、和谐温馨的家园、平等对话的学园、师生共长的乐园”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聚焦课程,满足学生“选择”需要
新课程、新高考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选择性”,而学校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关键是加强学科建设。为了提升各学科的教学品质,确保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我们把学生的选择权转化为选择的机会。
为了让新课程顺利落地,郑州四十七高中调整机构设置,改组教务处、德育处,成立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中心、德育建设与学生发展中心、学科建设中心,系统地推进改革进程。
根据课程建设要求,郑州四十七高中成立了学分认定机构,配套制定了学分认定制度,规范认定条件、认定程序、申诉办法、学分管理等重要环节,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保存,保证学分认定科学规范、严谨合理,以及它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另外,学校还搭建了校园智慧管理平台,构建精细化、协同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师生提供精准化服务。
课程实施的重点是建立与新课程新教材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开发是重点。在实践层面,首先强化教师的课程思维,引导其在课程标准要求下,整体思考“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何以学会”“何以知道学生学会”,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为此,郑州四十七高中建构了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加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目前,学校校本课程涉及人文与经典、科学与自然、历史与社会、艺术与健康等十几个领域,成为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超市”。
“双新”改革明确要求学校开展情境化教学,关注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郑州四十七高中在行走中找到了这个入口——注重精品课程建设,以本地丰富的诗经文化为主题,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综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育人方式融合创新,彰显综合课程育人功能的同时,建设满足学生兴趣的“综合课程超市”。
以“诗经文化”综合课程为例,从黄河到淇水,再到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学生从《诗经》出发,走近那些“流淌”于诗经里滋润着中原大地的河流,走进那些与历史有关的遗迹、景观,用脚步追随先师足迹,感受圣贤思想……以项目驱动形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习的有机融合,完成从“解题能力”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升华,郑州四十七高中打通了育人与学科有机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成果被评为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未来,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育人方式变革的融合创新方面,郑州四十七高中将进一步拓宽维度,扩大覆盖面,形成跨区域课程联盟,借助信息技术开发线上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的共享面持续扩大,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文化魅力等建设做出贡献。
当然,在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功能教室、实验设施、信息化平台等硬件建设,确保新课程的设计构想能够全面落地。
强化担当,着力育人“生态”建设
在“双新”改革推动下,重构学校育人体系,是时代赋予的重托。如何回答好普通高中“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郑州四十七高中一直在探索,如今已经形成了育人新生态。
通过学习“诗经文化”综合课程,郑州四十七高中的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传播使者,在国际交流活动中通过书法、剪纸、茶艺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学校整合资源开设了“跟着《诗经》识植物”等指定专题课程,并在学生群体中进行调研。结果显示,94%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得很有意义,95%的学生喜欢综合课程的学习方式,多方面素养得到了提升。
目前,郑州四十七高中学生完成“诗经文化”相关学习成果近30项,获各级各类奖项100余项,他们从传统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一切,都是学校“双新”改革成果的最好佐证。引领、助力学生成长,是我们这所“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的使命担当。
郑州四十七高中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依托,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人人一节代表课”活动,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厘清“双新”理念,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中。最终,学校评出的15节优质课,切实推动了育人方式的变革。
在探索走班教学过程中,郑州四十七高中结合现有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在高一年级部分班级试点进行选课走班教学,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并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强选修课的开发,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能发展。学校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制订自己的《课程实施方案》,除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必修课程及选择性必修课程外,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课程纳入课表,供学生选择。比如体育方面,学校将体育课外社团和业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紧密结合,采用体育分项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郑州四十七高中将继续深化各环节、各要素的改革创新,聚焦关键任务,分项目进行评估、反思、调整和总结,在完善学校全面育人体系的同时,积累案例,提炼范式,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同时,学校将通过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全面了解、正确理解高中的新变化,主动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和同盟军,与学校一起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校长叶小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