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高以课程改革促“双新”枝繁叶茂……

发布时间: 2023-11-28 15:34【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近日,我省遴选确定了第二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


  为总结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典型经验和创新探索,全面推动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创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即日起,我们推广第二批省级示范校的亮点做法。



  今天,让我们跟随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宋富有探索“双新”背景下学校如何聚焦课程改革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洛阳模式。


  百年一高长载誉,课改潮头展新姿


  百年芳菲,弦歌不缀。创办于1904年的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洛阳一高”),是一所文化底蕴厚重的百年园圃,更是洛阳基础教育的窗口和名片。虽饱经世纪沧桑,却厚德载物,紧跟时代步伐,与民族共呼吸、同命运。



  洛阳一高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核心,以学科素质培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制度建设、选课走班、课堂改革、课程实施、评价督导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制度建设,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压舱石”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无疑是高中育人方向的导航仪。为有效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校进行机构重塑,形成“六纵五横”行政管理架构,围绕课改成立领导专班,制定相关制度,构筑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纵横交织的立体化教研模式。同时,学校谋划省市一级、二级学科基地建设的发展布局,为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在制度保障下,学校多措并举巧搭平台,有效推进课改。


  成立“双新”实施培训中心,加大培训力度,带领老师们“走出去”,深度研习新课标,仅2023年上半年,各级各类外出培训多达700人次;把校外优质资源“引进来”,邀请专家入校指导课堂中如何实施新教材、落实新课标;校内通过“组长讲课标”、“说课”“讲课”大赛等活动推动课标研习日常化。


  成立课程开发中心,遵循“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将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研发了“大单元设计”视域下的学科校本课程、“5+1”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特需课程(竞赛课程)、“五育”并举的“美育、劳育”特色课程等。丰富的课程群促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


  成立“命题研究中心”,以日常培训带动骨干教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日常命题的打磨,举办“百题讲”大赛、“高考模题我来命”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研究和命题能力,进而反哺教学。


  成立9个“学科名师工作室”,以名师示范引领,推动学科基地建设,促进学科组的整体发展。


  选课走班,助推课改的“急先锋”



  随着我省新高考改革的步伐,选课走班成了学校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校结合校情,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第一时间组建选课走班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以生涯规划课程为先导,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组织多轮教师培训会、家长说明会、学生模拟走班情况论证会,同时积极探索行政固定班和走班并存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课程,加大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套等方面的统筹力度,为走班教学提供保障。目前,学校确保了11种组合的顺利实施,且效果良好。


  “四主”课堂,撬动课改发生的新引擎


  为转变育人方式,改变课堂生态,更好落地新课标新教材,学校提出问题驱动下的“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四主”优质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以项目式学习等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基于真实情境的关键任务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变“教室”为“学室”,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为力推课堂改革,学校又辅之以“一日一研”等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提质增效的“双减”作业,全方位保障优质课堂的常态化实施。


  课程建设,学生多元发展的“立交桥”


  办好特色高中,核心是课程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持续提升课程领导力,努力打造具有一高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小、初、高、大”立体融通式课程体系,即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道,建立适合学生多样发展的书院式多元课程。



  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学科必修课程,如对统编教材的校本化开发,在严格执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同时,以高中三年为期,优化课程结构,均衡课程设置,统筹安排各学科课程和教学时间。


  拓展性课程,主要指特需课程,如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课程”和“润质”德育课程,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大学科竞赛课程、培优课程、初高中衔接课程、大学先修课程、洛阳文化课程,科技创新大赛指导课程等。


  实践性课程,主要指校本特色课程,如“劳育课程”,学校专门开辟的劳动实践基地——“禾园”,并把劳动课写入课程表,让学生在动手劳作中感受成长,体育、艺术特长生课程,基于兴趣的社团课程数十个。


  这些课程群的实施,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核心素养。


  2022年—2023年编印出数百本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天赋和潜能、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规划性,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追求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提升。在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群的托举中,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坐标。


  评价督导,优化课改效果的助推器


  科学合理的评价督导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为此,学习成立了“评价督导中心”。


  学校开通了高清巡课系统,加强课堂评价督导。校领导带头听课,学科组推门听课,评价督导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数据及时反馈听课情况,并每周进行公示;反馈结果督促教师积极反思,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堂“眼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因生制宜”,进而增强课改实效,提高育人质量。



  考试数据直接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为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学校积极革新考试评价制度,开展“尊重差异、注重起点、关注过程、强调发展”的增值性评价模式。


  增值评价将学生学业进步和变化作为评价的核心,强调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好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它由《考试评价方法》《学分认定及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制度》保障,从基础课程、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对“双新”实施的看法


  新一轮课改的本质是转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完成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改的核心是“改课”,难处也在“改课”,即改变课堂。为此,学校提出“四主”课堂模式的建构,注重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探索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的最佳实施路径,借助一日一研等多种教研模式,配备适切的“双减”作业,以评价改革优化提升,最终促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作者: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宋富有)